2021年3月26日,宝山合成毒品行动研究项目“天生我才”第四节小组活动在高境文化活动中心开展。
主带社工那个每个组员一张A4白纸,背对背坐,根据社工的话语指导下折纸,最后撕下一个角,要求大家独立完成后,再让大家围圈坐好。展开纸一看,发现手中纸的图形有几人相同,有几人不同。社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接受到的指令都是相同的,在为什么撕出来的纸样是不同的。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就是:任何的指令都是在内化后实施出来的。每个人的理解决定了行为,也就是决定了事件的结果。
这时,一个对象就讲述了一个事件:他发现了一种咳嗽药水中明确写明成分中含有吗啡。他认为如果“误食”很可能被抓,他们夹缝中求生存,中国没人权,引导出的行为就是想申诉;而有其他组员认为这种药都为处方药,只要有医嘱就可以理直气壮;更有人认为这样的药物事件早就有,他早就提前注意,避免服用……可见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行为和措施都会不同,这都取决于对“咳嗽药水”的认定。
主带社工又提议以“吸烟”为事件,一人已戒烟,另一人劝说吸一根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先是以抽签一名组员,与我们的附带社工演绎对手戏。组员想出了劝说、给钱、掰手腕打赌等手段,当然没有成功。组员称因为是社工,手段放不开。因此,主带社工又以抽签的方式让两名组员互动。劝说的组员大胆了许多,勾肩劝说、承诺给房子、动员其他组员共同劝说;而被劝说的组员则用身体不好、妻子不同意、承诺无法达成等托词推脱。周围人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凑热闹,气氛活跃。虽然最后被劝说的组员坚持到了最后,但是他也承认这是社工给了他一个拒绝的设定。如果在生活中,朋友的劝说也许他就从了。其他组员也有同感。
社工这是给大家指出内心设定(也就是思维认可度)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很多事件就是没有事先的内心设定,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社工了解愿意参加小组的成员都是有戒毒决心的,要经受的就是生活的考验,包括不平的待遇、用药的小心翼翼等。但有了戒毒的思维导向以及提前的防范,总能降低重蹈覆辙的概率。组员们也希望做一个普通人。
宝山工作站 朱玥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