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滥用人员赵某,从小父亲早亡,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亲在菜场卖水果,平时工作较忙。无人管教的赵某无心学习,时常离家出走,初中还没毕业就在社会上闯荡,在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下接触了一些不良的朋辈群体,在好奇新的驱使下,吸食毒品,从此,走上人生不归路。
药物滥用人员赵某在多次复吸后,母亲在经济上不堪重负终于卖掉唯一的住房后和儿子断绝了来往。社工与赵某的母亲进行联系,试图与其母沟通来缓解其母子关系,母亲因儿子一次次的复吸对他彻底绝望。为此,卖掉了房子,把钱款平分之后不再与儿子联系,母子从此脱离关系。社工几乎每天都去和赵某的母亲交流其儿子的近况,并表达其儿子有改过自新的愿望,希望母亲能够给他一次机会,毕竟亲情的缺失对其戒毒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亲情感化下,母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愿意每个月拿出一千元钱为儿子在宝山租住了一间房子让他居住,还拿出了一千元生活费贴补他目前生活所用,社工也及时和他一起去找了街道民政部门申请了低保和临时补助,赵某的生活在大家的帮助下得到了妥善安置。
生活的改变让赵某重拾信心,在社工推荐下在一家医院推车工的工作,找到工作的赵某激动不已,他告诉社工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单位为他加金,每月基本收入大概在三千元左右,如果加班的话还能拿的更多。稳定的生活让他开始有了自我反省的认识,认为要不是社工和母亲的及时的介入,自己可能和过去一样,出来没多久又要到处流浪,不可能有现在的自由生活。社工让赵某向前看,不要再纠结于过去的这段经历,并对赵某在戒毒取得的成效予以了肯定。
从药物滥用人员赵某的成长经历,可以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其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面对曾经误入歧途的药物滥滥用人员,他们的困境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感受的,每个人的生活造就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造就每个人的人生,每一种生活状态都应该被理解。所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药物滥用人员自身需求和利益出发,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从而直面自己的人生。
宝山工作站 黄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