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我该怎么办,我觉得我要坚持不下去了,这生活我觉得快让我窒息了!”服务对象徐某在半夜打电话给社工进行了求助。接到电话后,社工针对服务对象的表述进行了评估,意识到情况的紧急性。社工立即进行了干预处理,首先安抚服务对象徐某的情绪,社工知道在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情绪的宣泄,所以鼓励服务对象徐某可以尽情地将自己所有的不快都说出来。在面对服务对象徐某一系列的情绪输出的时候,社工做的就是静静地听,在适当的时候会重复一下服务对象的输出,以表自己在认真听他说。最后,服务对象徐某表示十分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了社工的休息,社工表示可以理解后并约其第二天在其家中见面。
- 社工如约来到了服务对象徐某的家中,向其了解具体发生的事情。此时此刻的服务对象已经冷静下来了,对于昨天自己的情绪也认为有些大题小做了,但是他表示这段时间在跟妻子的相处中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却仍然得不到理解,生活中处处面对质疑,这种感觉压得他已经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已经抑郁了。在面对服务对象徐某的这段叙述后,社工明白了服务对象的情绪主要来源于妻子的质疑、不认可。
寻找问题
社工与服务对象徐某一起对妻子的质疑、不认可进行了分析。在过程中,社工进行了情景还原,与其一起还原了部分他与妻子间的沟通情况,社工发现每次面对妻子提问的时候,服务对象徐某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正面回答妻子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表达,而是都会犹豫,他在考虑妻子期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所以他的观念是:“满足妻子的期望要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重要。”也正是这样的观念才让他和妻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他为了满足妻子的期望会有善意的谎言,也正因为这种善意的谎言在被妻子识破后却出现了妻子对他的不信任,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也正是从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开始,让一个自认为的善意、一个得不到真诚,导致了最后的情绪爆发。
突破与改变
在找到情绪爆发的真正原因后,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徐某正视问题,突破自己取得改变。
首先是正视问题,在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徐某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经常欺骗妻子。面对徐某这样的“认知框架”社工给予了否定,因为徐某“欺骗”的出发点是自己的观念出现了问题,“满足妻子的期望要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重要。”正是这个观念,让他一直处于一种不快乐的状态。针对这样的现状,社工鼓励服务对象突破自我、进行改变。
突破自我要从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妻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不能再以“加班”作为借口出去与朋友聚会,必须对妻子实事求是。接着,必须做到与妻子坦诚相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需求都直接说。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社工要求徐某做好记录,在日历上进行标记,如果一天中有撒谎自己标注哭脸,如果一天中都与妻子真诚沟通那就标注笑脸。每个月的月底进行结算,三个月后与社工一同进行评估。
总结与评估
三个月后,社工与服务对象徐某见面的第一感觉就是徐某开朗了,他将自己进行标注的日历拿给社工看,第一个月的失败经历告诉他,频繁的撒谎的确带给他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每天自己标注哭脸的时候,都有一种负罪感,让自己情绪低落,并且下定决心第二天一定要有所改变,但是每次在跟妻子沟通的时候总是怕妻子失望而再次去迎合妻子的期望,这种迎合不仅自己得不到快乐,反而还容易让妻子对他更加不信任。在之后,服务对象徐某开始每天提醒自己必须说实话,无论妻子生气还是开心都要说实话。他自豪地将第二个月的日历和第三个月的日历都拿给了社工看,从少到多的笑脸,让服务对象徐某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他告诉社工:“现在妻子反而对他追问少了,信任多了,这感觉还真不错!”
蚊子如何变成了大象?就是最微小的刺激都可能使我们暴跳如雷。我们将种种不满直接表达出来,通过解释和澄清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指责。别人可能觉得我们小题大做,把蚊子说成大象,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审视内心活动的视角,我们就没有机会理解情绪背后的深层动因。其实不愉快的情绪就是在暗示我们忽视了内在的需求,我们需要做的是多关注自己的情绪。
宝山工作站 朱宛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