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被安排督导两位社工,其中一位是资深中级社工,她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工作任务繁重,又是两位幼儿的母亲,育儿及工作压力都很大;另一位是新入职一年的初级社工,是一名16岁少年的母亲,她曾经有过居委民政干部及街道民政救助员的工作经验,在资源整合这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而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早在分配到这两位被督导社工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可以如何督导才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又能将她们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彰显出来。传统的督导形式通常都是单一层次,要么自上而下的指导,要么自下而上的反馈,是一种由督导主导,被督导者接受的模式。
所以,我更偏向同辈督导这个模式,我认为同辈督导可以在支持性督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我与两位被督导社工商量,组成一个三人督导团队,形成互助。
我首先给环境赋能。选择一个半封闭场所,通常是饮品店。三人可以围坐在一起,背景会有舒缓的音乐,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轻松愉悦的环境更能让人真实展露自己,表达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 给关系赋能。在同辈督导时,创设共情性关系。通过育儿经验的分享与育儿压力的纾解,让督导小组成员形成共情关系,也让整个团队更加有参与感与归属感,凝聚力更强。
- 赋能学习。在同辈督导时,我会利用总社分享的一些案例或方法,拿到督导会上进行讨论。我们会分析疑难问题的发生原因,可切入点,解决方法,后续措施等。以往的督导,知识是单向传播的,而同辈督导可以让知识、情感交互,产生共鸣。
经过这样一年的督导,我们三个人都有所成长。被督导的中级社工表示自己的压力有所缓解,工作热情有所提升,她说:“感觉较平时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不是一个人在支持,而是有一整支团队。”而被督导的初级社工在专业能力上也有所提升,通过训练和自学,在应用文撰写、沟通技巧、会务安排、理论知识上都有所提高,今年还参与到了同伴的工作中去。同时,她今年还考取了初级社工师的证书,成绩斐然。
在这样一个团体中,我感觉作为督导的自己也被赋能了,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明显提升。同辈督导的形式,弱化了督导者的“领导者”或者说“权威”形象,彼此的关系更平等化。同时,沟通反馈的成本降低,能接收到更多的讯息,也能在专业互助中得到更快成长。
当然,我也有反思到:当人数较少时,同辈督导小组成员分享的观点会相对比较局限,可能会不自觉的形成同谋关系,从而发生整体性偏差,这在今后的督导工作中,需要注意避免。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张蓓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