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晚,中国男足坐镇青岛青春体育场迎战印尼男足队。第21分钟,李磊主罚任意球长传禁区,高准翼头球摆渡,蒋圣龙底线将球传入小禁区,拜合拉木顺势凌空抽射破门;第44分钟,高准翼精准传球,张玉宁单刀推射破门,为国足扩大比分优势。最终比分落在了2:1,中国男足收获世预赛18强赛首胜。

“全华班”们的进球证明中国男足也可以!而不用把胜利的希望一味的寄托在“归化球员”身上。反观这场比赛中国队的对手,有“荷兰二队”之称的印尼队竟然有多达12名的归化球员。这么多的归化球员代表国家队出赛,虽然在时下功利足球的背景下有着一定的市场价值,但是无形中却不停地在暗示“本土球员是弱者”的标签,这是自上而下的对本国足球的一种失望、一种悲哀、一种不自信!

中国男足的前三场世预赛皆负,自信心的缺乏加上外界的集体指责,使得中国男足被贴上了很多负面标签,甚至很多声音要求:解散国家队,中国球员就俱乐部踢踢算了。事实也如此,当男足回到自己俱乐部踢比赛时,往往能战胜亚洲劲旅,显得信心满满;而在万众瞩目的国家队,其表现就判若两人,是真的在国家队越踢越没信心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信心,一个团队的信心,甚至一个国家的自信是何等重要啊!

做任何事,越是困难,越是需要树立起信心,同样在禁毒工作中也是如此。吸毒者容易被周围的人群标签化,受到歧视,难以逃脱被“戴帽”的厄运。在他们被抓获的那一刻,自己正式沦为“阶下囚”的身份感,足以击垮他们的信心,很多人都会从此沉沦下去。此后,当一次次地遭遇挫折时,无形中又会怪罪于自己的吸毒经历,而无视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和实际解困的能力。在这种日常认知下,又损毁了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突然的创伤造成严重的自我不认同,而更可怕的是随后的长期低落。

时常会听见我们的服务对象(戒毒人群)称呼自己是“我们这种人”……他们已经不自觉的习惯这种称谓,自然地将自己和“他人”划了鸿沟。他们有“圈子文化”,有“地域意识”,有“身份归属”,甚至有“人前阳光的一面”,然这些都是缺乏融入社会、结交他人的信心和勇气,而这种不自信非常不利于他们释放潜能、回归和成长。

在个案中,禁毒社工必须首先注意到服务对象的自信度有几何?当他们的表现过于极端时,往往是其自信心缺乏而导致的焦虑行为。请努力呵护来之不易的自信,社工可能暂时改变不了他们的环境,但社工和他/她两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友好的并充满尊重的,社工悉心地告诉他们即使身为“违法者”也可以享有的权益有哪些,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链接更多的资讯,培育他们的社交融入能力……

一切美好的事都是在人与人最平等的关系中生根发芽的,禁毒社工在给予服务对象充分尊重和积极关注的同时,就已经将“自信的橄榄枝”分享、传递给了服务对象,并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出改变。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张礼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