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街道,作为上海最具传统韵味的地区之一,处处洋溢着海派的气息。在这里,石库门的青砖灰瓦与现代高楼大厦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我与服务对象老李的接触,也像这传统文化一样,充满了历史的纠缠和共融。
老李,早已解除了社区戒毒,起初对于社工的接触带有一定抵触。在他看来,既然结束了协议,社工就不应该再联系他,再联系就算是骚扰。老李在电话里很不客气,直言“你们社工能帮到我什么?能给我报销医药费吗?能给我补助吗?”我理解服务对象的反感和顾虑,因此在沟通中开门见山的说到:“老李,我知道你反感过去的事情再次提醒你,但现如今我和你联系只是想关心一下你的生活,了解你的需求或困难,看看是否有什么能够帮得上忙的地方,协助你更好地生活。”我的话语中没有命令,没有强制,只有真诚和关心。
我开始用行动去证明我的诚意。夏日炎炎,我带着慰问品前往老李的居住地进行上门拜访,为他带去来自街道的祝福,让他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我倾听老李的故事,理解他的过去,听他谈论家庭的不幸、毒品对他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今生活的艰辛。我恪守访谈的频率,尽可能地延长与老李联系的间隔,避免对他的日常生活造成过多打扰。每逢节假日,发送一个简短的祝福,不奢求回复,只是想让老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社工这样的人,记得他,在关心他。
去年6月,老李的生活再次遭遇重击——他被诊断出癌症。这个消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对于老李来说更是如此。老李的生活似乎再次陷入了绝望。就在这个时候,我再次站了出来。我不仅帮助老李办理了街道大病医保的费用报销,减轻他的经济负担,还通过一次次的访谈和沟通,帮助老李缓解了焦虑和恐惧。社工的陪伴,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老李原本灰暗的世界。
在医院的病房里,老李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老李与我进行着视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他知道,社工的陪伴让他感受到即使生活再艰难,也有人愿意与他同行。随着治疗的进行,老李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如今的他可以进行基本的自理,虽然一个人居住,但并未有多大障碍。老李坚持参与复建,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巩固治疗。癌症治愈并非一蹴而就,但是老李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与老李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是禁毒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勇气、关爱和希望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的故事。上海,是充满希望和奇迹的土地,在这块热土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
黄浦工作站豫园社工点 缪晓明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