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今年的重点个案案例分析表里头,接案阶段一栏中有:“建议画家庭结构图”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引起了广大社工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为首的“建议”二字,令人不由思绪绵绵。因为“建议”一词的词性本身是很缓和、柔软的,它是那么通情达理,那么能够感受我们的感受,使你心头漾起春风暖意。
而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社工,面对这样一条“建议”,尽管从原则上说,执行的选择权是在我们身上的,但同时作为“受者”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切关怀。好比在朔风凛冽的寒冬天,母亲对即将出门的孩子关切地嘱咐:“外头冷,建议你多穿一件。”而此情此景之下,总也有几个个性彪悍的孩子会向母亲大不敬地顶撞道:“我不冷,我觉得正好,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这样个性彪悍的孩子,等到他出去吃够了苦头,磨平了棱角,定然也就能明白了母亲用苦良心的建议。
好,让我们聚焦到本文所要探讨的家庭结构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画家庭结构图。绝不能拿着简简单单且苍白无力的一句“总社要求”来推脱,这咋行?这根本就连画家庭结构图之缘由的皮毛都还没参透。明白人都晓得,画此图的意义是在于更深入更系统地去探索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与成员关系,而此图具体而论,是一种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说不练假把式,此器显然需要我们平时多操练,多发挥它的工具效用。那么,如何用好这件工具?那就首先需要明白我们用此工具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目的,那么,画好这张所谓的家庭结构图的行为本身就沦为一种浅显的任务式目的。好比说,我们使一把铁大锤子,最终目的是要把木桩子往地里钉下去,但是你大刀阔斧地挥舞了半天,抡得也是浑圆浑圆的酣畅,看似熟练得不得了,可其实锤子每一下子都落在空地上,一个个泥坑倒是砸出了不少,至于那根本来要钉在泥地里的木头还静静地横躺在地皮上。
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我们要不得。那么,概而论之,使用“工具”的行为是要达成某种目的。人在行动时,在心里头建立了哪一种目的性,其所对应的也就是哪样一种结果。而这种目的实现,与对此工具的功能的了解程度也是息息相关的。譬如说,我们以为,如我前文所说的画家庭结构图为的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那么我们满打满算,再怎么努力地画,也就画到表现整个家族家庭结构的程度而已。但是,要是我们在此基础上还晓得,家庭结构图的绘制还有了解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功能、展示家庭成员心理特质的功能、分析服务对象生命中重大事件的功能,那么,这张家庭结构图超脱于它作为一个纯粹工具本身的意义也就越来越远,从而出脱成一张涵盖着关于服务对象大量信息的图形集合。那么此时,当每年年底,我们总社的大领导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来到我们各区的社工点,翻开一本本重点个案并开始检查家庭结构图时,我们自强优秀的同工们就能对着这么一张简单的平面图形滔滔不绝地描摹出一名服务对象奋勇拼搏的坎坷生命历程。而这,也就喻示着作为工具存在的家庭结构图实现了它的真正意义。
总而言之,家庭结构图是一件工具,而一件趁手的工具往往能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愈发的便捷,以此促进我们做事效率的提升。也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勤奋操练下,更加娴熟地去用好这样一件工具,为我们的每一位服务对象提供更尽善尽美的帮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