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督导者:我有一名服务对象,在社康期间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不喜欢上学,有厌学的倾向,服务对象问我怎么办,我经过和服务对象本人以及孩子的访谈,无法找到原因,我能去学校找老师沟通吗?想问问老师有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厌学倾向的原因。
督导:如果你去学校找老师,是否有服务对象或者孩子的授权吗?
被督导者:没有,只是自己想为服务对象解决这个困扰,而且和孩子访谈时,他也不说为什么不想去上学,是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厌学还是什么原因,所以想找老师询问情况,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找到原因以及应对这个问题,这样对服务对象和孩子都是有益的,而且我查阅的案例中,也有类似可以找学校老师询问情况的例子。
督导:其实你做了很多走访的工作,而且还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设想了自己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你的付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如果去学校,你准备使用什么身份找老师了解情况?
被督导者:我是个禁毒社工,但是我为了不暴露服务对象是药物滥用人员的身份,我可以不说自己是禁毒社工,但如果我不说自己是禁毒社工,感觉又在骗老师。
督导:你刚刚在描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是你自己在反思做法是否合适的过程,那经过思考后,你的想法有改变吗?
被督导者: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没有服务对象或者孩子的要求下去找学校老师了解情况,“禁毒社工”这个身份很尴尬。
督导:其实这涉及到了社会工作中的“保密”的伦理原则。对于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试着让服务对象自己找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厌学倾向的情况。目前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情况下,我们重新聚焦这个案例,先寻找其他的途径,试着去探究服务对象不在孩子身边时,是否也有厌学倾向?如果有,那孩子过去发生了什么?家庭环境如何使得孩子延续了这一情况?
被督导者:我经过和服务对象以及孩子再次访谈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教养的缺失。孩子长期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服务对象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缺乏重视,年老的他们也无法辅导孩子学业,因此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孩子自身缺乏学习主动性,平时不愿多花时间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就出现了厌学情绪。
督导:看来你做了很多努力,进行了深度的访谈,找准了问题的根源,那你试着和服务对象还有孩子,三方一起针对这两个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被督导者:我们制定的具体做法有:1、制定学习计划:每周除了双休日,每天花1-2个小时预习和复习功课,再把当天课堂上不懂的问题梳理好,第二天向老师提问。我用增能的技巧鼓励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2、父母效能训练:我为服务对象做亲子辅导,比如积极的倾听,让孩子自己去改进今后的学习计划,家长做到关怀但不批判,在情感上给予支持。3、鼓励参与社区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将亲子活动信息提供给服务对象和孩子,鼓励他们参加。
督导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介入,孩子的情况或者服务对象的亲子教育有无改善?
被督导者:经过努力,小儿子的数学成绩提高了,考了90几分。母子两个的关系也更亲近了,孩子也愿意和母亲多说话了。服务对象也更愿意多花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督导反思:督导作为引导者,可以循序渐进地促发被督导者做自我思考,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准则;同时作为协助者,要更好地理解和聚焦被督导者所提出的困惑问题,帮助被督导者明确问题的几个维度,反思出下一步可行的方式步骤。在不断练习下,被督导者就能更好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金山工作站吕巷社工点 赵佩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