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社会画卷中,毒品问题如同一抹阴霾,侵蚀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禁毒工作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为构建无毒的社会环境,金山区涉毒家庭关爱项目紧紧围绕党中央的禁毒工作精神,全方位、多层次策略部署,齐协力、多部门协作共赢,强化毒品预防教育,提供科学的戒毒治疗与康复服务,从源头上消灭毒品违法犯罪隐患,以促进社区参与迎合国际禁毒形势多维度发展的趋势,形成合力,共同抵御毒品的侵袭。
深化预防教育,提升健康意识
“姐姐,我知道虎门销烟纪念日是6月3日,完整的历史是林则徐1839年6月3日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到6月25日结束,历时23天”,我们社工老师在做626国际禁毒日街头访谈时一名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回答道。听到孩子百灵鸟般清脆地回答如此完整的虎门销烟历史,可见我们的禁毒预防教育已经深入到了我们金山孩子们的内心。大家知道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基石,禁毒应从娃娃抓起,金山区涉毒家庭关爱活动自2016年开展至今一直大力推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将禁毒知识纳入进教育体系,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流动课堂、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识毒、防毒、拒毒能力;通过社区电子大屏幕、居委宣传走廊、社区读书广角播放禁毒宣传视频、放置禁毒宣传海报、书刊、报纸,扩大社区宣传的覆盖面;通过走进居民家中、各类社区公益活动、各大娱乐场所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仿真毒品示范、禁毒知识介绍、禁毒法律法规普及,基本实现了“教育一个,宣传一家,带动一片”的教育效果,营造全社会学习禁毒知识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2016年至今,全民禁毒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金山工作站科普禁毒讲师团讲师为全区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村居学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2200余次,各社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5900余场次,大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禁毒知识,知晓毒品危害,进而做到远离毒品,受益人数达810000余人次。宣传的足迹遍布广场、社区、街道,参与人数达810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打通了禁毒教育从学校到家庭到社区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帮扶领域,固牢康复成效
项目的运营为药物滥用群体健康成长筑起积极康复的屏障,九年来,项目始终以“帮助一个人,幸福一家庭,和谐一社会”为宗旨,多角度、广覆盖为受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将个案、小组、社区等服务模式融汇贯通,实施“多样化”服务措施,助力我们的药物滥用群体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积极融入社会;我们建立起以禁毒办、工作站、派出所、村居(社区)、家庭、妇联志愿者帮服组织于一体的帮扶机制,结合受助者的实际需求、意愿,针对性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为每一位有需求的药物滥用人员提供个案服务、康复指导、后续照管辅导、就业咨询、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专业服务,解决受助者的实际困难;对照受助者成长康复情况,我们针对性进行回访、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帮助他们保持操守,固牢康复成效。
九年来,项目直接受益人数有1902人,期中助力420名曾经的药物滥用者健康融入社会,协助128户涉毒家庭改善家庭关系,协助1050名禁毒志愿者提升帮服能力,42名禁毒社工在专业上得到了提升,参加项目的戒毒康复人员、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没有一个复吸,间接受益的社区居民、民警、志愿者人数达到73180人次。在项目影响下,我区戒断三年复吸率、吸毒人员新滋生率明显下降,近五年来我区吸毒人员复吸率已降至为零;药物滥用人员戒毒康复意识、自我效能有了明显提升;涉毒人员在家庭中的融合度和涉毒人员家庭对涉毒人群的满意率有了明显提升;社区居民、禁毒志愿者参与禁毒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热情度有了很大提升;社会对涉毒人群的康复成长有了高度的认可。
深化项目运营,扩大品牌效应
涉毒家庭关爱项目是药物滥用群体康复成长的‘心灵港湾’,他们在这里接受检测和治疗,寻求帮助和温暖,逐步回归正常社会,开启新的人生。我们在项目的推进运营中,以做精、做细、做大服务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宣教为辅、管爱结合”的禁毒工作方针,用“温度”引领药物滥用人员走出人生困境,感受社会关爱,回归家庭,走向社会。涉毒家庭关爱项目更是禁毒工作的宣传窗口,影响着更多药物滥用群体去认识毒品,感受毒品的危害,帮助他们去体味社会的温暖,勇敢地融进社会大集体,健康生活。项目运营中,我们可以见到他们发光发亮身影,在学校礼堂里、社区会议室、大型宣传广场上、电视荧屏里、电视广播里,我们看到同伴宣传时认真的模样,听到他们响亮的声音,他们正变身禁毒的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传毒品的危害,告诫正身处迷途的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项目延续至今有5名受益药物滥用人员和他们的社工、禁毒志愿志愿者被邀走上《禁毒视窗》栏目讲述他们的戒毒康复故事,5位康复人员的故事在中国禁毒报和上海法制报发表,他们正用自己的正能量行为回馈社会,为我们的禁毒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金山工作站石化社工点 陈栋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