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都会认为,人际关系信息的沟通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语言沟通。然而,研究表明,非语言沟通才是人际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当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有人甚至还指出,信息交流的总效果中的38%来自说话时的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只有7%来自所用的语言。由此可见,社工在与服务对象面谈的过程中不单是会话,不单是语言交流,还有语言之外的丰富的信息交流,这就是非语言沟通。也就是说,社工面对服务对象,要能够“察言观色”,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那社工面对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行为,该怎样做出反应,该怎样处理呢?
一、弄清混淆的信息
社工观察服务对象时,要注意服务对象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是否有混淆的信息。例如,服务对象说,“我真的(停顿)对这种关系感觉很好。以前我从来没有过(停顿)这种体验”,同时眼望下面,斜靠着身子,没有任何好感觉的样子。其中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之间的矛盾很明显。社工至少有三种选择去处理:第一种是用心记住服务对象所说和所做的不一致,第二种是向服务对象描述出这种差异,如,“你说对这种关系感觉很好,但说话的时候却低着头,并且似乎很犹豫”。第三种是问服务对象,“我注意到你在讲述时有停顿并且眼望别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就可以弄清问题所在。
二、探明沉默的含义
沉默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发生。而且,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社工要通过用心体察沉默,向服务对象描述沉默,向其询问沉默的含义,借以理解服务对象沉默的含义。
三、改变会话的内容。
有时候,继续同一个话题已经没有意义,或者,服务对象传递的信息太多且杂乱无章,就需要改变会话的内容。此时,社工可以通过关注非语言行为,把服务对象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例如,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谈话只是叙述了你妻子的去世以及你与父母的关系。现在我想请你注意一下:你谈话时你的手做了些什么吗?”
四、对改变作出反应
就服务对象而言,非语言行为可能是心理变化的指标。例如,在面谈之初,服务对象可能是两臂在胸前交叉,后来,变得较为放松,两臂展开,说话时还做手势。在面谈的开始阶段,服务对象会脸红,出汗,在讨论某个话题时表现出过多的身体动作,到后来,这些非语言行为消失,代之以更舒适放松的姿势。这都说明服务对象的心理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为此,社工需要适时地作出反应。这样有助于增加理解和会话的继续。另外,对服务对象非语言行为做立刻反应时,使用描述性语言比评价性语言更好。例如,描述句“你是否注意到你说话时,你的脸和脖子变红了?”要比“你的脸为什么红了?”之类的评论句好。
五、抓住不一致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非语言行为传达的信息,应该和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例如,当服务对象说,听了社工的话后,心里踏实多了时,他(她)的一系列紧张动作应有所松弛。再如,一个服务对象表示困惑时,同时斜着眼,皱着眉,这是一致的;而一个服务对象一面说“自从找了社工谈了以来,我对事情的解决方式感到很满意”,一面眼光直视,身体放松,面带微笑,这也是一致的。其实,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不一致,在服务对象身上有时也会出现。例如,服务对象说他多么热爱他的家庭,与此同时却下意识地摇摇头,嘴角涌起一丝嘲笑,从而否定了他自己的话。再如,一个服务对象母亲诉说服务对象小时候如何不听话、打架,尽给自己惹麻烦,然而母亲的脸上一直带着一种欣赏般的微笑。对于这种不一致,社工需要弄清: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服务对象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有意识的隐藏,还是无意识的?抓住这种不一致,有时会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宝山工作站 马海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