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社工收到一条短信息:“我明天下午3点可以到你办公室,你在吗?”是服务对象阿宏发过来的。

在日渐频繁的对服务对象帮教工作互动中。社工与阿宏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交流桥梁,这份交流如同细水长流悄无声息的。让社工逐渐增加了对他的认识。阿宏相比之下。没有很复杂的吸毒史,档案本也薄薄的。

在一次交谈中,阿宏无意间向社工说起自己如何染上毒品。那时的阿宏充满了活力和梦想,在小县城的一隅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在一次同乡同学聚会中,久未谋面的同窗重新聚首,岁月流转,童年的纯真面庞已悄然蜕变,多了几分陌生与成熟。聚会尾声,意犹未尽之际,一个叫“胖达”的同学建议大家去卡拉OK再继续延续这份欢聚的余温。阿宏作为组织者之一也去了。

夜深了大家陆续散去,当包厢内仅余寥寥数人时,一幕令阿宏始料未及的场景悄然上演,他看到了“胖达”吸食毒品的过程,那份隐秘而危险的诱惑,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他出于好奇也想体验这种快乐和放松,在那一刻,未能抵挡住诱惑,殊不知已经一脚踏进了深渊。

不久之后,这种对新奇事物的体验马上就会让他体会到了痛苦和麻烦。并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他平静的人生轨道。阿宏跟社工倾诉,自己曾想逃离毒品的漩涡,但始终难以自拔。

不久阿宏被警方抓获,在看守所呆了一段时间出所后,他把杂货铺关掉,全家搬到了附近的外省市生活。在整个搬家过程中,阿宏和家人执行的很坚定,没有拖泥带水。

秋风习习,下午三点,阿宏如约到达社工办公室。

“阿宏,你来了!”社工见到阿宏的时候感觉他比之前的印象中更加消瘦了。在交谈的时候,阿宏的眼神是飘忽不定的。在这些零碎的叙述中,社工拼凑了他近期的困境,他正在和前妻打抚养权的官司。因为孩子就读学校的关系,他并没有把孩子接到身边,只有取得抚养权后,他才能把孩子接走并转学。

“我想我们这种人么,组织个家庭也不容易,有什么事情我都能忍。”

“我想我们这种人出去谈个生意,跟别人吃顿饭,也是小心翼翼,怕被别人看不起。”

“我想我们这种人,吃点苦就吃点苦,谁让我们做错事,自己能够赚点钱,养活好自己”

“我们这种人”这个开头语,在谈话交流过程中,阿宏是说的最多的。让社工感觉到阿宏内心强烈的自卑和无奈。他提及自己在外打拼的不容易,无论是商务应酬还是日常交往,都谨小慎微,怕自己的历史一旦暴露,就遭受不同的眼光,砸了自己的饭碗。

但社工并没有打断阿宏的说话,因为这个时候能够认真听阿宏说话很重要。原来阿宏的经历也是很曲折的,在关掉杂货店以后,他在外面开了一家足疗仪器店铺,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他也是一直出差,在外出出差的时候,他也尽量不过夜能开车赶回家就尽量赶回家,因为他怕去宾馆留宿会报警,给自己造成尴尬,影响自己的生意。有时候路有点远,也咬咬牙坚持开车回家。他的认真让朋友觉得他可靠,生意也慢慢稳当起来了。

在组织家庭后,孩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他越来越不想跟以前那些朋友接触,一直和老婆一家人居住在外地。很少回老家,后来妈妈生病就一直把妈妈带在身边,亲自照顾他。对于这份孝心,周围的人都是对他夸奖有加。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当时走错路的时候,让妈妈在那个时候烙下了病根子。

这次阿宏跟沈工讲了很多。讲了自己的工作内容讲了自己的家庭待遇。临走的时候,阿宏对自己面临的生活现状感到乐观,从一开始对孩子抚养权势必要争取到,到后面说对于抚养权的官司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能够接受的。交流中, 社工一直耐心认真的倾听,并适时的给予回应。

社工的帮教工作之一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价值。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空间,给予了服务对象实质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那些耐心的倾听,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支持。这种非物质的关怀,其意义远超于物质援助本身。

社工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来自阿宏的短信静静地躺在通知栏中。点开一看,简短的几行字:“社工老师,谢谢您的陪伴与理解。再次感谢,愿一切安好。”社工读完短信,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她深知,这条简短的感谢信息,不仅仅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更是阿宏内心转变与成长的见证。在帮教的道路上,她见证了太多像阿宏这样的灵魂,在逆境中挣扎,又在关爱中重生。

 

                         青浦工作站白鹤社工点  许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