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宛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内心的波澜与宁静,而情绪则是镜面上最为直接的反映。情绪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微妙又深刻的联系,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人生的轨迹。在社区康复服务的过程中,部分服务对象会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伴随着情绪的剧烈波动。长此以往,这种情绪状态不仅侵蚀着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一个初冬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禁毒社工的办公桌上,带来一丝温暖。社工正静静地等待着小李的到来。小李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社工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眼中的迷茫与内心的挣扎。她身形消瘦,眼眶发黑,神情疲惫,显然正被生活的重压所困扰。
在交谈中,社工了解到小李因父母离异而陷入居住困境。她与父亲同住,但与继母因生活习惯不同而矛盾频发,几乎每日争吵,导致她与父亲的关系也日渐紧张。小李在讲述时,情绪起伏不定,愤怒与沮丧交织,仿佛内心正在经历一场风暴。社工逐步引导小李认识到,她与继母的冲突并非完全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她对继母行为的解读和反应加剧了矛盾。
为了帮助小李更好地管理情绪,社工采用了列表的方式,引导她记录情绪变化、身体反应、触发不良情绪的事件以及应对方式。通过回顾记录,小李发现,每当不良情绪出现,几乎都与继母有关,而她的应对方式往往是直接争吵。这不仅导致了她失眠、肠胃不适和头痛等身体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社工进一步引导小李深入剖析与继母的沟通模式,通过对比,小李发现自己在情绪激动时的话语往往尖酸刻薄,与她平时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同时,社工鼓励小李站在继母的立场重新审视过去的冲突,通过场景模拟,小李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过于敏感,对继母的言行反应过度。社工分析指出,小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对父母的离异难以释怀,导致她难以接受继母的存在,从而在言语和行为中流露出排斥和抵触。
为了改善小李与继母的关系,社工建议小李尝试记录继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关心,起初,小李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但社工鼓励她先写下生活中受到他人照顾的小事。不知不觉中,小李写下了很多条,并命名为“爱心便当”。社工答应会在合适的时机与她一起回顾这份记录。
随后,社工与小李的继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继母表示,她看到小李因缺乏父母的照顾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本想帮助她改掉这些习惯,但往往因为言辞过激而引发争吵。社工建议继母在与小李相处时,多使用鼓励的话语,逐步改善两人的关系。
在征得小李和她继母的同意后,社工邀请双方来到康复指导室进行面谈。起初,现场气氛凝重,双方表情僵硬。社工巧妙地打开了话题,谈到了“爱心便当”的记录和命名过程,并鼓励小李读出记录的内容。随着小李的朗读,继母的表情逐渐放松,甚至露出了微笑。接着,社工详细阐述了情绪ABC理论,强调想法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改变想法将直接导致应对方式的转变。社工温柔地指出:“小李,你的继母或许在情绪控制和言语表达上有所欠缺,但她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你。就像你记录的这些‘爱心便当’,每一餐都满载着她的深情厚意。”
小李在听完社工的阐述后,低头陷入了沉思,仿佛在细细咀嚼社工话语中的深意。片刻之后,她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羞涩、感激,以及一丝难以察觉的释然。
她开始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一直以来,我都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认为继母并非真心关心我,因此从未在意过她为我整理的房间,或是晚归时为我留下的那盏温暖的灯。习惯于用冷漠和争吵来回应,仿佛这样做才能保护自己,不让内心的脆弱暴露无遗。”
继母听后,眼眶不禁微微泛红,她动容地表示:“或许过去我们在表达方式上都存在不足,但我还是愿意与你多沟通,多理解彼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她学会了用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与继母的关系。她开始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做饭、打扫房间。“爱心便当”的记录本成了她们之间的小秘密,每当小李感到情绪低落时,她就会翻开这本记录,回想起那些被忽视的关怀,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总之,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当我们意识到每一个行为都反映着内心的情绪状态时,改变的种子便悄然种下。我们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进而通过调整行为来管理情绪。同时,我们也学会了感恩、珍惜,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宝山工作站 康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