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那么大年纪了,也不碰毒品了,有本事抓我进去啊!”这是一位61岁社区康复人员老姜(化名)的口头禅,还总阴沉着脸。初次相遇,自强虹口北外滩的禁毒社工施望老师对老姜表现出的抵触就十分无奈,一直将社工拒之门外,令帮扶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老顽固的认知呢?
老姜的身体不怎么好,脾气更不好,与年迈的母亲同住,关系也蛮紧张的;平日里,不喜与他人交谈,说话太冲,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也格格不入。在老姜履行社区康复协议的过程中,他表现出对例行毒检的抗拒情绪,对警方开展的临时毛发检测也存在抵触情绪。对于这种阻抗情绪的产生,施社工和老姜一起探讨:可能源于对社区康复程序的不理解;对自己隐私暴露的担忧;对官方检测结果的质疑;对无休止的管教厌烦……老姜就是一味的选择回避、选择否定、选择拒绝,这不仅影响了老姜的康复进程,也对他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融入造成了一定障碍。
施社工在日常服务中通过倾听和同理心,先理解老姜的感受和担忧,并逐步与他澄清,消除他的偏见。施社工还特别注意从小细节上照顾到老姜,比如:亲自接送腿脚不便的老姜来参加定期的毒检,有楼梯处会主动搀扶他上下,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进行慰问,让他感受到温暖、被尊重、被接纳。
施社工还为老姜提供情绪支持,帮助他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开始逐渐向施社工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期待。在交流的过程中,施社工还向老姜普及了关于社区康复协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强调了履行协议的重要性和违反协议的后果。通过教育和引导,让老姜对社区康复有了更正向的解读,自然也就减少了他对毒检的抗拒。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访谈和接触,施社工对老姜的进步和积极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无形中也给他树立起了自信心,增强了他面对困境的处置能力。施社工还为老姜链接了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和社区资源,让老姜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怀,减轻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经过施社工三年的介入服务,老姜的阻抗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圆满地完成了社区康复协议。老姜与家人、与社区的关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和睦,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明显阳光了起来。他能成功戒毒非常感谢施社工的真诚帮扶和悉心照顾,一步又一步的推动着他往前走到了今天的“阳光灿烂”。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施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