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长期面对吸毒人员及其家庭的创伤、复吸风险、社会歧视等复杂场景,容易积累职业倦怠、共情疲劳、焦虑、抑郁、无力感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还可能降低服务质量。本人结合行业特性和多年工作实践,浅谈一下禁毒社工如何处理自身的情绪问题。处理情绪问题可从自我调节、组织支持、专业赋能及制度保障几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应对策略。
第一、自我调节。
(一)在采取应对措施前,首先理解情绪背后的 “压力源”,为针对性处理奠定基础。共情疲劳:长期深度共情服务对象的痛苦(如家庭破裂、戒断痛苦),易导致自身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 “情感麻木” 。职业倦怠:反复面对复吸、服务效果不佳等 “挫败感”,易产生 “付出无意义” 的耗竭感。创伤暴露:间接接触吸毒导致的躯体伤害、家庭悲剧等创伤性事件,可能引发 “替代性创伤”,表现为失眠、噩梦、过度警觉。社会污名化压力:部分公众对吸毒群体的偏见可能转嫁到社工身上(如 “和吸毒的打交道没好人”),引发自我认同困惑。
(二)如何做到自我调节,需要建立正向思维、提升职业能力以及培养“自我关怀的”意识。
1、建立正向思维,培养乐观自信的性格。具备合理期望,接受“我不是万能的”这个现实,认识到毒品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治理的问题。禁毒社工要有清晰的维度,保持共情和宽容,把握同理的尺度,避免移情造成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2、提升职业能力。禁毒社工要保持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发展的热爱和希望。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认同专业价值观,掌握特殊知识,禁毒学,社会工作,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好的应对服务系统中的风险和压力。
3、培养“自我关怀”的意识。关注自身的身心状况,增加自我同情心和体面能力,构建积极的信念系统,增强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感。“行善积德”“助人”等中国社会情境下的积极信念能够协助禁毒社工提升互动中的意义感,平衡职业压力。科学调节身心、“边界保护”。禁毒社工将自我关怀转化为日常习惯。掌握情绪调节技巧,正念呼吸,有氧运动;认知重构,接纳 “复吸是成瘾治疗的常见现象”,聚焦 “每一次服务都在减少伤害” 的小价值;收集 “正向瞬间”:记录服务对象的微小改变,家属的一句感谢,定期回顾以强化职业意义感。建立清晰的职业边界,时间边界:设定 “非工作时段”;情感边界:区分 “共情” 与 “过度卷入”,避免因 “无力改变” 产生自我否定。
第二、组织支持,专业赋能。
情绪管理不能仅依赖个人努力,需要通过街镇、机构支持,寻求督导主持和职业保障。
(一)主动寻求支持,加强与朋友、家人等非正式支持,作为自己的后盾。
(二)通过机构寻求职业保障,寻求明确的职能分化。参与多样分层的培训制度,能够提升禁毒社工的知识水平,实务技巧。
1、优化工作负荷与资源配置,根据社工能力设定合理工作量,减少因超负荷导致的焦虑。
2、完善督导与培训体系,双督导机制:既包含个案专业督导,也需情绪支持督导,允许社工倾诉情绪困惑;专项培训赋能:开展 “创伤知情实践”“情绪急救”“职业倦怠预防” 等培训。恰当的情绪支持,关心陪伴同理、共情方面能给禁毒社工带来力量。
3、营造 “非评判” 的团队氛围,建立 “情绪分享会”:定期组织社工进行无主题交流,允许社工吐槽压力、分享挫败,避免 “必须坚强” 的隐性压力。
4、外部专业支持:打破 “独自承受”的困境。当情绪问题超出自我调节范围时,需主动寻求外部专业帮助。链接专业心理咨询,针对性处理焦虑、抑郁等问题。尝试艺术疗愈等创新形式:通过绘画、戏剧、音乐等非语言方式释放难以言说的情绪。
第三、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需要以服务成效为基础,呼吁倡导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通过各种场合和平台的宣传改善劳动环境。通过宣传禁毒社会工作的性质、理念、方法和内容,提升戒毒服务成效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待遇。
总之,禁毒社工处理好自身的情绪问题、保持情绪健康,是开展禁毒帮教服务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处理情绪问题是“持续的自我关怀”,而非 “一次性解决”。唯有保持自身心理韧性,才能更持久地为服务对象传递希望与力量。正如行业常说:“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服务对象的长远负责。因为禁毒工作的价值在于 “在黑暗中寻找微光”,但禁毒社工首先需要成为 “自身的光源”。
宝山工作站 周文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