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这一被社会唾弃的东西,如同附骨之疽,不仅摧残着使用者的肉体,更扭曲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成瘾的泥沼中逐渐丧失人之为人的尊严、理性与情感。而禁毒社工,作为行走在戒毒一线的 “灵魂摆渡人”,其核心使命便是引导服务对象在与毒品这一 “非人之物” 的对抗中,重新观照自我,唤醒深埋心底的人性光芒,完成从 “瘾君子” 到 “社会人” 的思想蜕变。
一、人性的迷失与异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具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着道德与理想。当毒品这一 “非人之物” 介入时,本我的原始欲望被无限放大,自我在现实原则与毒品诱惑的拉扯中逐渐崩塌,超我的道德约束更是荡然无存。
阿明曾是一名事业小成的个体户,一次生意应酬中误触毒品,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刚开始觉得轻飘飘的,所有烦恼都没了,后来就离不开了。” 阿明与社工初次面谈时眼神空洞,语气麻木。为了筹集毒资,他变卖了商铺,欺骗了亲友,甚至对年迈的父母恶语相向。“那时候脑子里只有毒品,什么亲情、责任,都比不上那一口的快感。” 在毒品的控制下,阿明的人格逐渐异化,曾经的诚实守信、孝顺顾家被自私自利、冷酷无情所取代,他不再是那个被亲友认可的 “人”,而成了毒品的附庸。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社会比作舞台,每个人都在前台展现符合社会期望的形象,在后台释放真实的自我。但对于药物滥用人员而言,毒品构筑了一个虚假的舞台,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被毒品操控的角色,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彻底模糊。社工在跟进阿明的过程中发现,他总是刻意回避与过去朋友的联系,在社区里也总是低着头走路,“觉得别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种自我标签化的认知,使得阿明在社会互动中逐渐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其人性的迷失。
二、重塑人性的路径探索
面对服务对象被毒品扭曲的思想,禁毒社工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在专业理论的指引下,为他们铺设重塑人性的道路。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其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毒品往往会摧毁药物滥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而重建这一系统,是帮助他们找回人性的重要一环。针对阿明的情况,社工首先联系了他的父母。起初,父母对阿明充满了失望和怨恨,“我们已经管不了他了,就当没这个儿子。” 社工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毒品成瘾的生理与心理机制,让他们理解阿明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毒品作用的结果,而非其本性使然。同时,社工邀请父母参与家庭治疗,引导他们表达对阿明的爱与期望,而非一味地指责。渐渐地,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关心阿明的生活,这让阿明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源于其认知,改变不良认知便能改变行为。药物滥用人员往往存在 “毒品能解决一切问题”“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等消极认知,这些认知成为他们戒毒路上的绊脚石。社工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阿明认识到毒品带来的并非快乐,而是毁灭。“你想想,因为毒品,你失去了商铺,失去了朋友,让父母伤心,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社工引导阿明列举毒品带来的危害,与他一起分析每一次吸毒背后的触发因素和非理性信念。经过多次辅导,阿明逐渐意识到 “毒品能带来快乐” 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不能再让毒品毁了我的人生”。
存在主义理论关注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认为人具有自我选择与自我创造的能力。在戒毒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找到生活的意义,是激发其戒毒动力的关键。社工发现阿明曾经喜欢书法,便鼓励他重新拿起毛笔。起初,阿明总是静不下心,写不了几笔就想放弃。社工便陪着他一起练习,分享一些书法名家的故事,让他明白坚持的意义。慢慢地,阿明在书法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当我沉浸在笔墨的世界里,就不会再想毒品的事,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 通过书法创作,阿明重新感受到了自我价值,这为他的思想转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从 “瘾” 到 “人” 的重生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禁毒社工的帮助下,许多像阿明一样的服务对象,在与毒品的抗争中,逐渐找回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阿明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与挣扎。在戒毒过程中,他因为生意失败的打击,又产生了吸毒的念头。他偷偷联系了以前的 “毒友”,准备复吸。就在这时,社工打来电话,邀请他参加社区组织的书法展览。“我当时心里特别矛盾,一边是毒品的诱惑,一边是社工的信任和父母的期望。” 最终,阿明拒绝了 “毒友” 的邀请,按时参加了书法展览。在展览上,他的作品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位老人还对他说:“小伙子,写得不错,有前途。” 这句简单的肯定,让阿明深受触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不是别人眼中的‘瘾君子’。”
随着思想的转变,阿明的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帮助清理社区卫生。“以前总觉得别人欠我的,现在能帮到别人,心里特别踏实。” 他还重新找了一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他干得很认真。“我要一点点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工,更对得起自己。”
四、禁毒社工的角色与使命
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思想的过程中,禁毒社工不仅是理论的践行者,更是人性的观照者。他们见证了服务对象在 “非人之物” 的侵蚀下失去自我,也见证了他们在爱的滋养和专业的引导下重获新生。这一过程,不仅是服务对象的蜕变,也是社工对 “人之为人” 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
人之为人,在于拥有理性的认知、丰富的情感和社会的属性。毒品恰恰剥夺了这些,使人沦为欲望的奴隶。而禁毒社工的工作,便是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这些特质,让他们明白,即使曾经犯错,也依然拥有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
然而,引导服务对象思想转变并非易事,需要社工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他们要面对服务对象的抵触与不信任,要承受干预过程中的反复与挫败。但正是这份坚守,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毒品的束缚,重新回归社会。
“在非人之物中 观照人之为人”,这不仅是对禁毒工作的诗意诠释,更是对禁毒社工使命的精准概括。每一位禁毒社工,都在用自己的专业与奉献,为那些迷失在毒品阴霾中的人们点亮一盏灯,指引他们找回人性的光辉,重拾作为人的骄傲与希望。而这,正是禁毒工作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