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被借钱想必是每个人遇到较为棘手和头疼的事情。碍于人情事故,不借钱生怕会影响关系,借钱又生怕对方赖着不还,左右两难,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而在禁毒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向社工借钱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和熟人借钱一样,这也会让许多社工陷入两难境地:借钱可能违背了专业的原则,但不借钱又可能影响服务对象的信任,甚至阻碍后续的帮教工作。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服务对象在什么情况下会和我们借钱。原因无外乎是以下三点:
1、生活压力:服务对象可能近段时间遇到了困难,失去工作或家庭支持,经济来源有限。为了应付基本生活需求,他们急需借钱来应对难关。
2、信任关系:服务对象可能将我们视为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尤其是当他们与家庭、朋友关系紧张时,社工或许就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依靠。
3、情感操纵:部分服务对象可能意识到社工的善良,刻意以“借钱”来测试社工的底线,甚至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不正当利益。
那么,遇到上述三种情况,社工又该如何处理呢?
在正式处理此类难题之前,应该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社工的职责是提供专业帮助,而不是解决服务对象的经济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在初次接触时就和服务对象说明这一点,避免日后产生误会。
其次,社工需要分清服务对象借钱的动机。如果是因为基本生活需求,可以通过帮助他们申请社会救助或联系其他资源来解决;但如果是为了满足不良习惯或其他不当用途,则需要明确拒绝,并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社工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支持。例如帮助服务对象寻找稳定的工作或经济来源、为他们申请政府或社会组织的救助资金、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经济管理能力等等。在上述方法都效果欠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求助于团队,及时向团队报告,与团队共同讨论解决方案,避免因个人决策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题外话,好的帮教工作一定是潜移默化,在无形中影响到服务对象的一言一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服务对象展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可取的,以身作则,树立信任,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专业的帮助,逐步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避免因一次“借钱”事件而破坏双方的关系。
面对服务对象的借钱请求,社工需要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明确自己的角色、分清借钱的动机、提供替代支持以及加强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在不违背专业原则的前提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信任关系,为他们的康复和重返社会铺平道路。
这不仅是对专业伦理的坚守,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守护。
黄浦工作站豫园社工点 严文俊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