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86年的香港电影《颠佬正传》,徐先生为精神病患者奔波的身影,总能让我联想到禁毒社工的日常。影片中,徐先生用耐心与智慧尝试唤醒患者的自我意识,却仍难抵部分悲剧,这更让我深知,社工要实现“助人自助”,不能仅靠一腔热忱,更需依托专业工作技巧,一步步引导服务对象从“被动接受帮助”走向“主动掌控人生”,真正激活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
以信任建立为基石,筑牢助人自助的起点
助人自助的前提,是让服务对象放下戒备,愿意向社工敞开心扉。就像《颠佬正传》里,徐先生没有用强硬方式控制失控的阿狗,而是拿起阿狗熟悉的玩具剑,用贴近其认知的方式建立联结。对禁毒社工而言,这一技巧同样关键。面对服务对象时,社工首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在初次接触中,不急于追问吸毒经历或灌输戒毒理念,而是通过倾听服务对象的情绪表达、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
比如,当服务对象因失业而陷入焦虑、情绪暴躁时,社工不会直接批评或制止,而是先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用温和的语言回应“我知道现在你很难受,这种感觉一定很煎熬”,通过共情拉近心理距离。让服务对象在一次次可靠的互动中建立信任。只有当服务对象相信社工是和自己站在一起,而非来改造自己时,才会愿意尝试跟随社工的引导,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用赋能引导为核心,激活助人自助的内在动力
助人自助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改变,而非依赖社工的“拯救”。《颠佬正传》中,徐先生曾试图帮助阿全回归正常生活,却因未能充分激发阿全的自我效能感,最终让阿全在外界压力下旧病复发。这提醒禁毒社工,帮扶不能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更要通过技巧引导,让服务对象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社工可运用优势视角技巧,主动挖掘服务对象身上被毒品掩盖的闪光点——或许是曾擅长的技能、对家人的牵挂,或是过往克服困难的经历。在沟通中,通过提问引导服务对象自我发现,比如 “你以前有没有遇到过比较难的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让服务对象在回忆与思考中,重新看到自身的价值与潜力。同时,社工可采用目标分解技巧,将戒毒、回归社会等长远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如主动和家人通一次电话、参加一次社区技能培训。
每当服务对象完成一个小目标,社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体验中积累信心,逐渐意识到我能做到。这种从“小改变”到“大突破”的过程,正是服务对象自我动力被激活的过程,也是助人自助理念落地的核心环节。
靠资源链接作支撑,搭建助人自助的外部桥梁
助人自助并非让服务对象单打独斗,而是社工通过链接资源,为服务对象搭建起可依托的外部支持体系,帮助他们在回归社会的路上走得更稳。《颠佬正传》的遗憾之处,在于徐先生孤立无援,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支持精神病患者群体,最终难以对抗现实的残酷。而禁毒社工的工作,必须避免这种单打独斗,要善于整合多方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支撑。
社工首先要熟悉各类资源渠道,包括就业资源(如社区就业指导中心)、家庭资源(如协助修复服务对象与家人的关系)、社会支持资源(如禁毒志愿者团队)等。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精准链接资源:若服务对象担心戒毒后难以就业,便联系社区就业指导中心,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甚至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若服务对象因吸毒与家人关系破裂,便组织家庭会谈,引导家人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更重要的是,社工要教会服务对象主动运用资源。比如,告知服务对象社区就业指导中心的联系方式与申请流程,让他们学会自主咨询与申请。当服务对象能够独立链接并运用资源时,便真正具备了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助人自助也有了坚实的外部保障。
以持续陪伴为保障,守护助人自助的成长过程
助人自助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反复的过程,服务对象在改变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退缩,此时社工的持续陪伴与支持,就成为守护他们成长的关键。《颠佬正传》中,徐先生始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患者,即使面对阿松的固执、阿全的反复,也依然坚持陪伴与引导。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同样是禁毒社工必备的职业素养。
社工要保持定期跟进,通过电话、微信或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在他们需要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在服务对象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这种持续的陪伴,就像为服务对象撑起一把保护伞,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感到孤单,也让他们在成长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感受到支持,从而更有勇气坚持自我改变,真正实现助人自助,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宝山工作站 张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