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小区的水泥路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轻风拂过,光点也随之摇晃,就像此刻我忐忑不安的心。
今天是我第一次跟随张蓓芸老师(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的督导社工)去走访服务对象,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那个曾经深陷毒瘾的人,内心还是控制不住的有些紧张和不安,这一刻笔记本上标红加粗的“尊重”、“接纳”、“非评判”的字眼像是被烈日晒蔫的花朵,轻轻一碰就卷了边。我默默地跟在张老师的身后,她似乎感受到了我的不安,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对我说:“你不要紧张,今天我们只是去简单的了解一下情况,你在旁边看着就好”。
刚走出电梯,就看到了一扇打开着的房门。服务对象和她的母亲已经早早地等在了那里,张老师热情地跟服务对象打了招呼,并亲切地握着服务对象的手关心起她的身体情况来。通过她们的对话,我知道了服务对象因为前几年突发脑梗导致现在行动不方便,说话也不利索,近两年一直在康复训练当中。张老师细心地询问起她的康复锻炼情况,在得知服务对象近几个月康复训练有些怠慢时也耐心地劝导她要勤加锻炼,并轻轻地抬起她的右手教给她几个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小方法。这过程中,服务对象虽然说话不是很方便,但也一直面带微笑,用点头和摇头来跟我们沟通。
“上次听说你有在练习画画和写字,最近还有在练习吗?”张老师微笑着询问,服务对象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说最近几天没有在练习了,张老师打开随身带着的帆布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写字板和一盒彩色水笔递给服务对象,“这个送给你,画画和写字还是要多多练习的,这样手腕的劲儿就能加上去了”。说话间,服务对象已经把新水笔握在右手里,左手轻轻地按在写字板边缘,张老师帮她调整好角度,又在旁边写了“加油”两个字。笔尖落在纸上时,她的肩膀微微绷紧,左手不自觉地跟着用力,墨色的线条在白色板面上慢慢延伸,虽然有些颤抖,却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文字的轮廓。这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些特意挑选的水笔颜色,那些反复调试的写字板角度,都藏着比“康复指标”更温暖的期待,不是要求她变回从前的样子,而是陪着她在不完美里重新找到前行的节奏。
离开时,服务对象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我忽然觉得,笔记本里的文字不再冰冷,“服务对象”这四个字也褪去了抽象的距离感。来时的紧张像被风吹散的雾,心里涌起一种踏实的感觉。张老师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放慢了脚步,“其实啊,我们要做的,不是站在对岸喊‘你要变好’,而是给她搭个梯子,让她自己愿意往上走。”
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没写多少字,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原来真正的专业,不是刻板的流程和生硬的劝导,而是把每个服务对象都当成活生生的人,以尊重打底,用真诚搭桥。
第一次走访服务对象家庭的工作是结束了,但这只是开始——此刻,我不再害怕前路的未知,因为我已经明白,禁毒社工的工作里,最有力量的不是技巧,而是那颗愿意靠近、善于理解的“心”。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孔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