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电影就传到了中国上海。那是1896年8月11日的一个午后, 在苏州河北边的原闸北西唐家弄(现虹口区天潼路814弄35支弄,当时是富商徐鸿逵家的花园。)的徐园茶楼来了一群法国摄影师,他们放映的《火车进站》让在场的才子佳人们一阵阵惊呼……
自“徐园放映”后,一大批欧洲和美国的放映师登陆上海这座通商口岸,在当时的一些茶馆里放映电影。影戏(电影的早期称呼)和本地通俗表演在这里交替上演,组成演艺大杂烩,现场还附送茶水、小吃和提神的凉汗巾,放映现场有男有女气氛热烈。中西合璧演艺共存的方式一直持续到1908年,安东尼奥·雷玛斯建造了虹口大戏院。
雷玛斯是西班牙商人,看准商机的他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了一处跑冰场,用铁皮将其围起来,内设250张木板座椅,放映影片,取名虹口活动影戏园,又称“铁房子”。从此,电影放映摆脱了对茶馆、游乐场等场所的依附。1908年12月22日,“铁皮房”首映电影,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值得一提的是,“铁皮房”当时放映的新片几乎都来自于西洋。虽然在这之前,1905年的《定军山》已经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然而,相对于《定军山》的纪录片形式,真正有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难夫难妻》于1913年方才上映。它正是由两位中国电影的开山鼻祖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1916年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也正是出自张石川导演之手,这是一部通过揭示鸦片的毒害而发人深思,具有教育意义的禁毒电影;也是有史可查,最早的一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禁毒电影。其大意是讲述封建大家庭因吸食鸦片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社会危害。
说起电影《黑籍冤魂》还有一段趣闻,《黑籍冤魂》原系连台文明新戏,由许复民编剧,在新舞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1913年,美籍商人主持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曾想利用新舞台原班人马将该戏摄制成影片,但因考虑到这个剧本是表演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做了牺牲者,这和西人贩运鸦片大有抵触,也就把这件事作罢了。而1916年,张石川等人与新剧家管海峰合作,在徐家汇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即以《黑籍冤魂》作为该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影片制成后,先后在上海及各个建有影院的城镇放映。
1923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提出鸦片公卖政策,名之曰“寓禁于征”。就是说,只要交税,一切从事鸦片种、贩、售、吸的活动均为合法。民众顿时哗然,海宁路和北江西路上的新爱伦影院再度重映《黑籍冤魂》,连映4天,并在报纸登载的影片广告中云:“鸦片流毒实非浅,到我中华已百年;英雄埋没知多少,耗费金钱真可怜。烟禁虽严如儿戏,如今公卖将出现;贻笑外人尚小事,害我同胞何堪言”。由此可见彼时民众禁烟之决心。只是可叹,彼时国内动荡,各地军阀为增强实力,以鸦片烟税为财源,竞相开放烟禁,清末民初的禁烟成效付诸东流。而张石川创立的幻仙影片公司也仅昙花一现,在支撑这部影片后,就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宣告停业了。
走在如今的海宁路上,这块集中着中国第一代电影院的地方:四川路和海宁路上的维多利亚影戏院、北四川路上的爱普庐活动影戏园、海宁路和北江西路上的爱伦活动影戏园、海宁路和乍浦路上的威利大戏院……从影戏到电影院,早已经改换了门庭。一个世纪前,上海电影和电影院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段回忆,观众能依稀闻见他们为那个充满变革而又战火纷飞,物质和精神同样贫瘠的年代所做出的贡献,或许再驻足停留一下,还能感觉到,中华民族在深受鸦片烟毒戕害后,人民不屈不饶的怒吼与抗争。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张礼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