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1982年出生,他的生命轨迹曾一度被毒品所笼罩。出生在上海市区的他,本应有着光明的前途,但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早年,由于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小明开始混迹于复杂的社交圈,最终走上了吸毒这条不归路。
小明的吸毒史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那时,他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加上身边不良朋友的影响,他逐渐陷入了毒品的泥沼。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疏于管教,让他在家庭温暖上也有所缺失,这无疑为他的堕落埋下了伏笔。毒品,这个看似能带来短暂快感的恶魔,一步步吞噬了他的青春和未来。
刚开始,小明只是偶尔尝试,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但没过多久,他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获取毒品,他不惜撒谎、欺骗家人,甚至走上了偷窃的道路。他的亲朋好友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昔日的好友纷纷远离他,父亲也因失望至极而不再过问他的生活。小明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精神恍惚、身体消瘦,甚至有几次因过量吸食毒品而险些丧命。
随着毒瘾的加重,小明的生活逐渐失控。他先后多次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但每次出所后,由于意志力的薄弱和周围环境的诱惑,他很快又复吸了。这种恶性循环让他的生活陷入了黑暗,他失去了工作,家庭也支离破碎。
最让小明痛苦的,是妻子的离去。妻子因过量吸食毒品去世,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也是他戒毒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妻子去世后,小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自责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意识到毒品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健康和未来,也夺走了他最爱的人的生命。这种觉醒让他有了强烈的戒毒愿望,但他也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摆脱毒品的控制。
在2020年最后一次出所后,小明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自己。他搬离了原来的生活圈,避免与过去的毒友接触,并开始接受社工的帮教工作。社工给予了他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耐心地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和困惑,并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戒毒计划。
在社工的帮助下,小明开始逐步走出迷茫,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方向。他参加了心理辅导课程,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应对毒品诱惑,同时也开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重新建立起新的生活。
戒毒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小明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痛苦,还要克服心理上的依赖和周围环境的诱惑。初期戒毒时,他曾无数次经历毒瘾发作的痛苦,那种撕心裂肺的渴望让他几度崩溃。但每次,他都努力坚持下来,不让自己再次跌回深渊。
在社工的引导下,他积极参加各种戒毒活动和知识讲座,不断提高自己对毒品的认知和抵抗力。同时,他也开始尝试重新融入社会,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遇到了张大哥——一位同样有着吸毒史但后来成功戒毒的志愿者。张大哥的经历给了小明很大的鼓舞和启示。他意识到,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毒品。在张大哥的帮助下,小明逐渐远离了原先的毒友圈,开始与一些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这些朋友不仅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也让他感受到正常生活的美好。
小明也开始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健身、读书和写作,以此来填补过去因毒品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内心也变得更加平静和坚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他在社区内找到了一份志愿者工作,这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认可。在工作中,他积极表现,得到了居民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也开始更加关注家庭,努力修复与父亲的关系,重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起初,父亲对小明仍抱有怀疑,但在一次次的相处中,他逐渐看到小明的改变,父子关系终于得到了缓和。
在戒毒的过程中,小明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他深知,没有这些帮助,自己很难走出毒品的阴影。因此,在戒毒成功后,他积极投身于禁毒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帮助更多像他曾经一样迷失在毒品中的人。
小明成为了禁毒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后积极参与各种禁毒宣传活动,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毒品的危害和戒毒的艰辛。在社工的带领下,他还经常参加同伴教育活动,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励那些正在戒毒路上的同伴们。鼓励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戒毒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如今,小明已经彻底摆脱了毒品的控制,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对于小明来说,戒毒不仅是一个身体上的康复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上的重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珍惜生命、感恩社会、承担责任。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走出毒品的阴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因此,他将继续积极参与禁毒志愿服务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他计划未来学习心理学,成为一名专业的戒毒辅导员,以更专业的方式去帮助戒毒者重拾信心和生活目标。无论曾经陷入多深的黑暗之中,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迎来光明的未来。毒品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寻求帮助,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青浦工作站赵巷社工点 平家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