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上问候小夏近况,问他是否还在做着原来的工作。过了一个多小时,他才回复:“最近挺好的。单位效益下滑,待遇降了些,我就换了处远一点的房子,压缩了开支。虽然通勤时间变长了,但住处比以前宽敞,也算值了。”
我忍不住心疼,问他是否考虑回乡生活,他的回复却格外坚决:“不了,我早就习惯了这里的节奏。离开爸妈这些年,我真的成长了很多,他们也放心我独立生活了,暂时不打算回去。”
看着这条消息,我想起了小夏这十年的故事——一个曾误入歧途的男孩,如何背井离乡,在异乡的风雨里,硬生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坦途。
启程:带着决心,逃离过去的泥潭
小夏的人生转折点,始于一次“决裂”。
年轻时,他曾因一时糊涂沾染毒品,可当真正看清毒品的危害后,便铁了心要戒毒。在父母的支持下,这个二十出头的男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背井离乡,远赴南方。他说,只有彻底离开熟悉的环境,才能真正和过去切割。
这一去,便是十年。十年来,他咬牙切断了与过去“朋友”的所有联系,像一株被风吹到异乡的野草,凭着一股韧劲,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落脚:从洗碗工到销售员,在低谷里咬牙坚持
刚到广州时,小夏的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没技能、没经验,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能先在餐馆找了份洗碗的工作,每天泡在油腻的后厨里,重复着机械的动作。为了省钱,他租住在城中村的廉价出租屋——房间狭小阴暗,一到雨季就潮湿得能拧出水,连晒衣服都要等隔壁楼的窗户透出缝隙。
寂寞与沮丧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无数个深夜,他握着手机想给妈妈打电话说“我撑不下去了”,可指尖悬在拨号键上又停下——他太清楚,一旦回去,就会重新掉进过去的圈子,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
“心里那股‘一定要和毒品彻底决裂’的小火苗,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后来小夏回忆时说。靠着这股劲,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转机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电子产品店招销售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竟然应聘成功。这份工作比洗碗体面得多,他终于不用再躲在潮湿的后厨,而是能站在明亮的柜台前,向顾客介绍产品。
也是从这时起,小夏的眼里重新有了光。他认真研究每一款产品的性能,把参数背得滚瓜烂熟,对顾客的提问总能耐心解答。慢慢地,他找回了自信,也真正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站稳了脚跟。
成长:从领班到店长,把“用心”刻进工作里
做一线销售的两年,小夏的认真和敏锐,被老板看在眼里。
很快,他被提拔为销售领班,负责柜面的整体业务。职位升了,责任也重了。他开始琢磨怎么让店里的生意更好:策划吸引人的促销活动,引进比同行更先进的产品,还制定了合理的奖励制度,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干劲。
有同事说:“小夏就像个‘工作狂’,每天最早到店,最晚离开,连吃饭都在想怎么提升业绩。”可只有小夏自己知道,这份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他证明自己的方式。
凭着这股拼劲,他一路从领班做到店长助理,最后成了店长。如今在珠海,他管理着一家电子产品店,既要操心营收,又要照顾员工的日常生活,活脱脱一个“大管家”。
疫情期间,他的担当更是让人动容。为了让员工安心,他跑遍市场采购生活物资;为了保住大家的待遇,一次次找老板沟通协商;为了不影响顾客,他亲自对接消杀、物流,确保每一笔订单都能按时送达。
也是因为这份用心,店里不仅留住了老客户,还吸引了不少新客源,业绩始终遥遥领先于同行。老板对他愈发信任,几乎把整家店都交给了他打理。
收获:爱情与认可,他乡终成“吾乡”
事业稳步上升的同时,小夏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那是他做领班时,一次偶然的相遇——当时女友还在上大学,来店里买电子产品,小夏对产品性能的细致讲解,让她印象深刻。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悉,情愫也在不知不觉中滋生。
后来女友要去日本深造,小夏本以为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没想到女友却坚定地说:“两年不算久,等我回来。”这句话,成了小夏心里最温暖的支撑。
他全力支持女友的学业,自己则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默默等待。两年后,女友如期回国,两人顺利结婚。如今妻子在日本工作,还时常帮他留意当地的机会,虽然暂时分隔两地,但彼此的鼓励,让小夏对未来充满期待。
最让他欣慰的,还有父母的认可。前段时间,小夏的妈妈去珠海看他,相处几天后,这位母亲感慨道:“当初让他出去闯,真是选对了。现在他成熟、懂事,我彻底放心了。”
这句话,比任何奖励都让小夏开心——他终于用行动证明,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迷途的少年。
尾声:每一份坚持,都不会被辜负
如今的小夏,早已褪去了当年的迷茫与浪荡,变得沉稳、自信。他在珠海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牵挂的人,虽然依旧背井离乡,却早已把他乡当成了“吾乡”。
回望这十年,从广州的洗碗工到珠海的店长,从一无所有到收获满满,小夏的故事或许不够轰轰烈烈,却足够动人——它告诉我们,无论曾经走过多少弯路,只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有咬牙坚持的韧劲,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坦途。
愿每个在异乡打拼的人,都能像小夏一样,在风雨里成长,在坚持中收获,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自强青浦工作站白鹤社工点 张丽芳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