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致力于禁毒工作的社工,工作这些年,我也遇见了很多挑战,但小勤的案例特别难忘。有句话叫做:“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勤的生活自从出生开始,便是一连串的不幸:母亲吸毒,家庭破裂,父亲诈骗入狱,从小无人教育管教。小勤也早早辍学在家,混迹社会,整天不务正业。家庭环境的原罪,让这个家不再可以称为家。而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勤不仅沾染了毒品,还在情感方面屡遭挫折,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患上狂躁症埋下了伏笔。
初识小勤
当我第一次见到小勤,他刚刚完成强戒。由于长期的毒瘾和复杂的家庭背景,他对我这个外来者充满了抗拒。他的眼神里既有恐惧也有不信任,仿佛在质疑我的出现能为他的生活带来何种改变。我还注意到他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又会突然变得烦躁不安,这其实就是他狂躁症的一些初期表现。
建立信任的旅程
我没有被小勤的抗拒所吓退。反而,我开始和他开展定期访谈,有时候也会请他喝一杯奶茶,试图通过这些小举动温暖他的心。即使他不愿意与我交流,我也不轻易放弃。我还主动联系了小勤的家人,虽然他们自身的经历让他们对社工持怀疑态度,但慢慢的他们也开始明白,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帮助小勤康复。通过几次家庭会议,我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小勤的状况,并鼓励他们为小勤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小勤的狂躁情绪在面对家人时也会有所表现,比如他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家人发脾气,然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康复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勤开始对我敞开心扉。我了解到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困惑和无助,因为他的母亲吸毒,父亲因诈骗入狱,他觉得自己从小就不如别人,因此才会通过谎言和诈骗来维持自己在朋友面前潇洒自如以及优越的形象。我慢慢向他介绍了康复的可能性和预期,与其共同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心理评估、定期尿检和职业培训。心理评估显示,他的狂躁症状较为明显,情绪波动大,思维有时也比较混乱。针对他的狂躁症,我联系了专业的心理医生为他进行辅导,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家庭的重建
整个帮教过程中离不开与小勤家人的合作。我组织了家庭沟通技巧培训,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但看到他们的关系逐渐改善,我深感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小勤的家人也逐渐理解了他的狂躁症是一种疾病,不再一味地指责和抱怨,而是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家庭氛围逐渐变好的情况下,小勤的狂躁症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新生活的希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勤的变化令人惊喜。他成功地戒除了毒品,与家人的关系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愿意接受治疗,在社区和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希望早日摆脱因为吸毒而患上的精神疾病对他的困扰。他的狂躁症症状在专业治疗下,有了明显的减轻,情绪逐渐稳定,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小勤的故事,未完待续。
结束语
小勤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尽管面对重重挑战,但只要有坚持和爱的力量,希望之光永远在前方。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我认识到,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提供专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点燃希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对于像小勤这样因为吸毒和情感挫折患上狂躁症的人,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嘉定工作站南翔镇社工点 韩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