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接到服务对象小林的电话,传来ICU仪器规律的滴答声。”社工,我爸今天早上走了……”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哽咽,这个有着花臂的年轻人在电话里第一次展现出他的脆弱。
破碎的罗盘
1999年6月酷暑的产房里,来自湖南益阳的打工妹阿利和本地高龄贫困户老徐的儿子小林来到了这个世界,老徐因为家境困难好不容易经人介绍认识了阿利,老年得子的他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老徐母亲喜出望外让孙子随了自己的姓,这全家人的宠溺正在为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阿利和小林父亲在他四岁时因为年龄差距大交流困难加上教育孩子的意见差距大,当她把四岁的小林托付给前夫后,这个被宠溺的孩子就剩下对他百般溺爱却又不懂教育的奶奶和父亲了。母亲改嫁后很少来看他,在他记忆中,母亲要么给钱,要么责备,母子交流甚少。父亲是单位的主厨,平时工作忙碌,收入颇丰,带给小林除了金钱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教育和价值观。
父亲老徐对小林的疼爱近乎偏执。在儿子十二岁那年,老徐发现儿子偷偷购买游戏装备时,不仅没有责备,反而用三个月工资替他还清了债务。”钱能解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这句口头禅成为小林价值观形成的致命毒药。2017年某个深夜,网吧包厢里飘出的白色烟雾,让这个少年的人生彻底偏离轨道,深陷毒品的泥沼。
刑满出狱那天的阳光刺得人眼睛发痛。小林望着警戒线外模糊的身影,突然想起平日里父亲经常哀怨的眼神和经常唠叨的那句话:”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没好好管教你”。此刻他才惊觉,曾经引以为傲的”义气”,早已化作吞噬人生的深渊。
破茧时刻
社工见到小林时,墙上的电子钟显示着2024年2月18日下午2点18分。这个纹着青龙的青涩青年尴尬地靠在社工办公室的墙角,眼神无助。“社工姐姐,我服刑回来了,可是家徒四壁,奶奶去年我在拘留所的时候去世了,如今父亲癌症并发,将不久人世,我该怎么办?
三月的倒春寒里,噩耗像盆冰水浇在春节刚出所的小林头上。推开病房门的瞬间,消毒水味混合着父亲微弱的呻吟,让这个二十五岁的青年第一次读懂了生命的重量。社工默默递上纸巾:”哭出来吧,这里没人会笑话你。”当小林攥着社工递来的餐巾纸放声痛哭时,常年积累的防备心墙开始出现裂痕。
在法院因为小林没有执行罚款而冻结了社工帮助小林申请的临时救助账户时,小林没钱叫外卖,在父亲重症监护室的家属座椅上痛苦万分,小林给社工打来了求助电话。社工不仅为他答疑解惑树立法治观念,同时在紧迫的时候送去了午餐,让这个饥肠辘辘、贫困潦倒的青年人在危难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离不弃。
重生之翼
母亲阿利的变化来得比想象中更快。当社工第三次上门时,这个曾经绝情的女人正在厨房熬着枇杷膏。”社工来尝尝,这是我照着菜谱学的。”灶台上的雾气模糊了她眼角的泪痕,”以前总觉得管不住他,现在才明白当妈的哪能真的离开啊。”社工一次次的上门,在儿子和她之间不厌其烦地做着引导工作,社工都没有放弃儿子,而作为母亲,儿子一旦犯错就说出非常伤人的话,阿利深受社工的感动,觉得儿子回归的这条艰难道路,作为母亲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就业推介会上,某物流公司主管看着小林简历上的”社区志愿者”经历陷入沉思。”我们招送货员不需要学历,但要能扛得住压力。”小林突然站起来:”去年夏天暴雨,我在仓库守了三天三夜发完所有订单。”主管转动着钢笔的手停顿了,最终在录用书上签下了名字。
上岗培训的第一天,小林把社工微信置顶。当他在仓库累得直不起腰时,总会对着聊天框里”再坚持二十分钟”的鼓励咬紧牙关。三个月试用期结束那天,主管拍着他肩膀说:”你这小伙子,比我们老员工还勤快。”考核通过的红色印章,是他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的第一朵成功之花。
向阳而生
2025年春节,小林把崭新的电动车停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车篮里装着给母亲买的保健品、后座绑着特意定制的保温箱——这是他入职后用第一个月工资购置的工作装备。”社工姐姐,这是我准备给独居的叔叔送的护腰垫。”他害羞地挠头,”上次他搬货把腰扭了,想着叔叔平时有很照顾他,也请叔叔注意身体。原本还想给社工带礼物的,无奈社工姐姐无论如何不肯接受,那么今天特地到办公室来探望,以表谢意”。
阿利在妇女互助会上分享育儿经时,总会提到那个改变她命运的电话:”社工说,爱不是放任也不是抛弃,而是永远为他留一盏回家的灯。”如今她的朋友圈里多了儿子的背影照,配文是”我的骄傲”。
社区广场的法治宣传栏前,总能看到小林的身影。这个曾经的”问题少年”,如今正用亲身经历告诫同龄人:”有些弯路可以绕开,但跌倒了别怕,总有人会拉你一把。”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人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居委会社区宣传的活动中,小林的故事被制作成视频短片。当画面定格在他抱着父亲遗照微笑的瞬间,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不是结局,而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开始,更是无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终将找到归途的见证。
青浦工作站朱家角社工点 方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