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经历。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潜力。我们的服务对象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自身的困惑或过去的经历,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可能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此时,社工作为一种专业的力量,便显得尤为重要。社工可以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对象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走出迷茫,找回自我。
社工协助对象建立正确自我认知,通常会遵循一系列明确的步骤,这些步骤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对最终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步是积极倾听与关系建立。倾听,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不仅仅是耳朵听到声音那么简单,更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社工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去倾听对象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情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营造一种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氛围,能让个体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服务对象唐某回归社会后,深深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抛弃,所以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社工运用积极倾听技巧,耐心地倾听唐某的过去、现在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恐惧。社工专注的神情、适时的回应,让唐某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接纳,这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是唐某重建自我认知的重要开端。
第二步是引导自我探索。在建立良好关系后,社工需要运用专业的技巧,引导对象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一个深入内心的过程,它要求对象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提到,个体在不同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自我认知冲突,通过回顾和反思这些经历,有助于个体整合自我。社工在与唐某的交流中,引导其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社工还鼓励唐某写下自己的日记,记录下每天的所思所感。在这个过程中,唐某逐渐意识到,自己虽然有过错,但也有着善良、聪明和勇敢的一面。他开始学会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错误上。
第三步是促进积极自我认同的建立。仅仅有自我探索是不够的,社工还需要帮助对象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积极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肯定,是自信心的源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和体验成功来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自我认同。社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唐某在实践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也鼓励对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一次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唐某主动请缨担任活动协调员。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沟通协调方面的优势,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场地安排,耐心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还巧妙地组织了垃圾分类知识问答小游戏,调动了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活动顺利开展,也让唐某收获了社区居民的认可与称赞,他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毫无长处,而是一个具备能力、拥有价值的人。
第四步是提供支持与资源链接。有时候,对象之所以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或者是因为他们身处不利的社会环境。社工需要为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提升自我认知。社工了解到唐某在找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便主动与社区的企业沟通,为唐某争取到了面试的机会。在社工的帮助下,唐某最终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社工在协助对象建立正确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社工的耐心、细心和恒心,需要对象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唐某在改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他会因为一时的挫败感而想要放弃,但社工总是及时地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社工告诉唐某:“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种子发芽需要时间和阳光一样。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看到希望。”
社工的工作,就像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对象前行的道路。积极倾听、引导自我探索、促进积极自我认同以及提供支持与资源链接等一系列步骤,有效帮助对象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这种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仅仅是对自己外在行为的认识,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洞察。它让对象明白,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能力的人,是一个值得被尊重和爱护的人。
回望唐某的改变之路,社工不禁感慨万分。从曾经的迷茫和绝望,到现在的自信和坚强,唐某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社工的努力。而唐某的故事,也只是千千万万社工协助对象建立正确自我认知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多的社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迷茫,找回自我。因为,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