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我总会想起八年前加入金山科普讲师团后第一次开展禁毒科普讲座时的忐忑。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这份工作会像一颗种子,在无数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也让我对“禁毒”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每一次备课,都是一场与黑暗的对话。为了让枯燥的毒品知识变得生动,我常常翻阅大量真实案例,研究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从奶茶粉、跳跳糖到卡通贴纸,这些披着“甜蜜外衣”的毒品,令人触目惊心。我深知,只有将这些真实而残酷的信息准确传递出去,才能让更多人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记得在一次针对青少年的讲座中,我展示了伪装成 “小熊软糖”的毒品照片,孩子们惊讶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道抵御危险的防线。
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场所、家庭开展讲座的过程,也是不断收获感动与力量的过程。有一次在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金山分馆的讲解中,一名初中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曾经差点相信了陌生人给的‘饮料’,听了您的课,我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这份工作沉甸甸的意义。还有社区里的居民,在讲座后主动加入禁毒宣传志愿者队伍,和我们一起走街串巷发放宣传手册。这些瞬间让我明白,禁毒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
当然,工作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部分群众对禁毒知识的漠视,面对青少年叛逆期的抵触心理,如何让禁毒科普更有温度、更有说服力,成了我不断思考的问题。我慢慢尝试用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替代传统的说教,还曾邀请过戒毒成功人员分享亲身经历,用真实的情感共鸣打破隔阂。渐渐地,我发现听众的眼神从疏离变得专注,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提问,这种转变让我充满成就感。
作为金山科普讲师团的一员,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我们单位共有11名禁毒社工加入了金山科普讲师团,有人擅长PPT课件,有人精通新媒体传播,大家各展所长,共同打磨每一场讲座。我们经常开展案例研讨,PPT课件资源共享,交流授课经验,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升禁毒科普讲解能力。正是这样的团队,让我在禁毒科普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与动力。
禁毒科普讲师的工作,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盏明灯。每一次站上讲台,都是一次与毒品的正面交锋;每一次知识的传递,都是在为人们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条路上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想到能让更多人远离毒品的侵害,能守护更多家庭的幸福,我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无比值得。未来,我将继续用自己的力量,让禁毒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
自强金山工作站 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