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所里的白炽灯总是亮得刺眼,小辉安静地蜷缩在床铺角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是他第三次被强制隔离戒毒,斑驳的墙皮剥落处,有一只小蚂蚁正在努力向上爬。曾经的小辉肆意妄为,父母溺爱,家里经营着小饭店,家庭条件良好。高职毕业后小辉入职一家汽车销售4S店,做着客户经理的工作,朝九晚五,没有生活目标,只想享受人生。女友小雨是他的邻居,两人青梅竹马,一度要走入婚姻的殿堂。
在一次单位的庆功宴上,酒杯碰撞间,有人递来的那根“特殊香烟”。白雾缭绕中,他以为握住了刺激与自由,却不知那是坠入地狱的开始。起初,他还能维持表面的体面,白天西装革履接待客户,深夜躲在房间里里对着镜子注射。女友发现他手臂上的针孔时,哭着扔下了订婚戒指,可第二天又红着眼眶送来熬好的鸡汤。父母得知他沾染上了毒品,再也无暇顾及生意,母亲跪在他面前求他回头,父亲默默卖掉了饭店,一次又一次陪他戒毒。戒毒所的生活清苦寂寞,他靠着回忆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而社工的信总能在期盼的心情中如约而至。起初,小辉总是看完就扔,从没有回应。但社工没有放弃,不知是实在寂寞,还是被社工打动,小辉和社工开始了信件的交流。在一次次看似漫不经心的字里行间,小辉的心理防线也慢慢瓦解。他会和社工说起父亲沉默着为他交罚款的背影,说起母亲看到他被带走几乎晕倒时散落的白发,说起女友小雨攥着针管痛哭的模样。当社工提到第一次家访,父母拿出他们未曾寄出的手写的家书,字迹被水渍晕染得模糊时,小辉终于崩溃大哭,戒毒所冰冷的墙壁第一次回荡起压抑多年的呜咽。
探监日那天,玻璃隔断映出父母佝偻的身影。父亲声音沙哑:“家里留着你房间,床单换过新的了。”女友贴着玻璃,指尖与他隔着一层冰冷的屏障:“等你出来,我们去看海。”小辉摸着玻璃上的雾气,突然想起戒毒所心理课上的话 —— 戒毒是场与自己的战争,而家人就是永不熄灭的灯塔。出所那天,春暖花开,社工手捧着向日葵在门口等他,“欢迎回家!”小辉湿了眼眶。
出所后,小辉开始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父母和女友重新过上好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辉得到了一份修理工的工作。尽管以前常和汽车打交道,但是修理汽车他还是门外汉。工作中,小辉认真学习技能,把每一个困难当做锻炼的机会。经过不断的磨练和学习,小辉的勤奋、技术专长和开朗外向的性格在工作中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在这份工作中,小辉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三年的社区康复,小辉走得也很顺畅,因为有了戒毒的信心和勇气,他如期戒断。
成长在一个健全的家庭,小辉是幸运的。父母疼爱,从小享受了很多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看似唾手可得的幸福,往往不为身在其中的当事人所珍惜,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在青春年华之际沾染上毒瘾,小辉又是不幸的。每个人在青少年时,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想象,对新鲜事务充满好奇。正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但是如果没有清醒坚定的自律自制能力,一旦接触到高危环境就容易受到引诱,误入歧途。
社工在与小辉的帮教过程中始终以“心”交流。了解到小辉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位主要目的,用“心”谈话,建立信任,在几次谈话中了解到了他家庭和睦,虽然父母怒其不争,但是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挽救,女友虽然知道他的经历,始终相信他能走出泥潭,不离不弃;以“情”感人。用小辉对家庭、对亲人的愧疚、责任心,鼓励起建立战胜毒魔的信心和勇气。为了取得小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社工多次主动和他家人联系。正如社工所预见到的,小辉的父母前往戒毒所探望了小辉,父母让其好好戒毒,争取早日出所。女友也鼓励他说:“我没有后悔过我的选择,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爱的人会是一个对亲人,对家庭负责任的男人!”小辉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关心他的家人努力地活着;以“理”励志。鼓励小辉摆脱曾经戒毒失败的阴影,勇敢战胜自我。小辉在见到父母亲人后思想发生了转变,社工对他又鼓励,又信任并始终陪伴左右;以“信”铭志。远离毒品,接收监督。经历过多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历经了依赖、彷徨和感悟后,小辉终于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戒毒所清苦的生活,让他有了重新思考的时间。父母亲人的不离弃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社工悉心的劝导,给他重新指明了方向。“对,我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以“汗”洗尘。履行承诺,找回自尊。出所后,小辉在修理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开始他从洗车工做起,每天起早贪黑,就为了能多赚点提成。后来他发现修理工的工资更高,提成也多,于是私下里他买来了一些基础书籍,向老师傅学习,并在社工的帮助下在社区学校报名了汽车修理工的课程。他相信通过劳动的回报一定能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这两年小辉和朋友一起出资开了一家汽车修理行,从洗车工到老板,这条归途小辉走了七年。
青浦工作站华新社工点 俞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