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社工点的玻璃窗,在办公桌上投下菱形光斑。我看着面前坐立不安的阿宗,将一杯温热的菊花茶推到他面前:“别紧张,说说你这周带团遇到的事。”
这个三十岁的男人曾是小有名气的导游,却因一次失恋后的放纵沾染上毒品,两年间丢了工作,疏远了亲友。经过三年社区康复帮教,他终于重新考取导游证,上周刚接了复职后的第一个团。此刻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导游证外壳,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杨老师,我差点搞砸了。”阿宗的声音带着后怕,“上周带团去古镇,两个游客因为抢观景位吵起来,最后竟然推搡起来。”他抬起头,眼底还残留着当时的慌乱,“要是以前,我可能早就急着吼他们安静了,但那天我突然想起您说的话。”
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阿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仿佛那点暖意能让他平静下来:“那是个亲子团,两对父母带着孩子。起因是拍照时两个孩子抢同一个石凳,家长护犊子就吵起来了。一开始只是口角,后来越吵越凶,其中一个爸爸推了对方一把,眼看就要动手。”
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像是在回放当时的场景:“周围的游客都在看,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我当时心跳得特别快,第一反应是冲上去拉开他们。但脑子里突然冒出您说的‘克制不是不作为,是用更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脚步就停住了。”
我想起三个月前的情景。那时阿宗刚恢复导游工作,带团时遇到游客投诉饭菜不好,他当场和餐馆老板争执起来,差点引发群体投诉。事后我和他在戒毒康复室谈话,指着窗台上那盆他亲手栽种的绿萝说:“你看这绿萝,遇到强光会慢慢转向阴凉处,遇到干旱会收紧叶片保存水分,这就是植物的克制智慧。人也一样,遇到冲突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本能,但成熟的标志是能克制本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深吸了三口气,”阿宗的声音渐渐平稳,“然后走到他们中间,不是大声劝架,而是蹲下身笑着问那两个还在哭闹的孩子:‘你们知道这古镇有个传说吗?坐在这个石凳上拍照的小朋友,都会收到古镇爷爷送的神秘礼物哦。’”
孩子们的哭声果然停了,好奇地看着他。阿宗趁机对家长们说:“咱们出来旅游都是图开心的,您看孩子们多可爱。这样好不好?我先给两个孩子拍张合影,就坐在这个石凳上,然后再分别给每家拍单独的照片,保证都好看。正好前面还有个更好的观景位,光线比这里好太多,我带你们去?”
他说到这里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带着释然:“您猜怎么着?那两个爸爸愣了一下,可能没想到我会这么说。其中一个先笑了,说‘行啊宗导,还是你有办法’,另一个也跟着缓和下来。后来我们一起去了前面的观景台,两家还互相帮忙拍了全家福。”
我看着他放松的神态,想起他刚履行社区康复时的样子。那时的他敏感易怒,一点小事就会情绪爆发,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记得有次社区活动,有人开玩笑说他“这辈子都别想带高端团了”,他当场掀了桌子,说觉得自己永远摆脱不了“吸毒者”的标签。
“更让我意外的是,”阿宗的声音拉回我的思绪,“晚上入住酒店时,那两个爸爸特意找到我道歉,说今天太冲动了。其中一个还说,本来以为导游都会和稀泥,没想到我这么会处理事情,要给我写表扬信。”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您看,这是我现在带团时随身带的,遇到问题就记下来,分析当时怎么处理更好。”
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他的心得:“4月12日,游客投诉车程太长——克制解释的冲动,先给大家分发小零食,讲沿途景点故事”“5月3日,团里老人晕车——克制慌乱情绪,提前准备晕车药和塑料袋,安排前排座位”。最新的一页写着:“6月1日,亲子团冲突事件——克制说教本能,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转移注意力,给双方台阶下。结论:克制带来的不是妥协,是掌控局面的力量。”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给房间镀上一层暖金色。阿宗看着窗台上那盆已经枝繁叶茂的绿萝,轻声说:“杨老师,我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成熟是什么了。以前我总觉得能吵赢架、镇住场子才是厉害,现在发现能克制住脾气,用智慧化解矛盾才是真本事。就像这绿萝,看着柔柔弱弱的,却能爬满整面墙,这就是克制的力量吧?”
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从事禁毒社工这么多年,最欣慰的不是看到服务对象彻底摆脱毒瘾,而是看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面对生活。阿宗曾经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摧残的植物,濒临枯萎,如今却在克制与坚持中重新扎根生长,绽放出生命的韧性。
“下周我要带一个老年团去海边,”阿宗站起身,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准备了好多海边的故事,还特意学了怎么给老人拍照。您放心,我会记得‘克制’这两个字的。”
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仿佛看到一片向阳生长的绿萝,它们没有张扬的姿态,却在默默的坚持中,爬满了生命的高墙。这或许就是成熟最美的模样——不是没有脾气,而是懂得克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懂得化解;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懂得用今天的努力,铺就明天的道路。而我们禁毒社工,就是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蜕变之路的同行者,见证每一次克制带来的成长,每一次成长孕育的希望。
宝山工作站 杨永春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