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施是一名从外区转介而来的对象。社工在接收其档案材料后,仔细查阅了访谈记录,全面了解他的个人概况、戒毒历程以及当前的康复状况。这位 90 后青年,曾是怀揣梦想的朝气少年,却因一次失足陷入药物滥用的泥沼。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如附骨之疽般侵蚀着他的健康、意志,以及对未来的所有憧憬。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治疗,小施终于摆脱了药物的束缚,身体逐渐恢复了正常。但心灵的创伤却远未痊愈,曾经的药物滥用经历,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地锁住了他迈向社会的脚步。他既不敢也不愿出去就业,害怕面对外界异样的目光,更害怕再次遭遇挫折。于是,他选择逃避,过上了啃老的生活,每日将自己锁在房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麻痹自己。父母看着日渐颓废的儿子,心中满是无奈与痛苦。他们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却还要为儿子的未来忧心忡忡,承受着额外的经济和精神重压。
社工十分清楚小施的状况亟待改变,于是主动与他取得联系,并约定好上门走访。初次见到小施时,他眼神闪躲,满是不信任与防备,整个人宛如一只缩在壳里的蜗牛,对社工的靠近保持着高度警惕。社工并未急于切入就业话题,而是耐心地倾听他的过往,同时用温和的语气与关切的眼神传递善意。此后,社工又多次前往小施家中,有时会带去一本励志书籍;有时则像挚友一般陪小施聊天,倾听他吐槽生活中的琐碎烦恼,却始终不触及那些让小施敏感的话题。渐渐地,小施对社工的防备有所松动,开始主动袒露心声,坦言内心深处渴望改变,向往正常生活,只是过往阴影让他踟蹰不前。社工告诉他:”改变生活要先改变自己,走出家门与人交流,才是打破封闭的第一步。”
为了帮助小施重建自信,社工邀请他参加小组活动,起初他是拒绝的,但是在社工的鼓励下他最终同意参加。在小组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彼此鼓励支持。小施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那些曾经以为无法跨越的困难,在大家的交流探讨中,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小施逐渐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看到他的这些变化,社工知道,是时候引导他思考就业的问题了。社工轻声对他说:“小施,你看现在你的状态越来越好了,有没有想过出去找份工作,开启全新的生活呢?”小施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他低下头,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我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他们会录用我吗?我怕被拒绝。”
社工理解他的担忧,并耐心地开导他:“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勇敢地站起来。依赖家人只能是一时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过上想要的生活。出去工作,不仅能让你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能让你重新找回自信和尊严。再说,害怕被拒绝是人之常情,但你要明白,每一次的拒绝其实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如今的小施,已经不再是那个躲在房间里啃老的年轻人。他勇敢地迈出关键的一步,挣脱了药物滥用带来的心理桎梏,完成了从依赖到自立的蜕变。他的故事印证着:无论过往如何,只要有直面的勇气与改变的决心,终能破茧成蝶,活出真正的自我。
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