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的工作首先是一个观察人的工作,个人的行为或状态往往能在小事上得到体现,从微观视角能够洞察宏观世界。如果通过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更有效帮助服务对象消除环境的压制和他的无力感,使他获得权能,帮助服务对象挖掘潜在的能力与价值,促使健康成长,正常发挥社会功能。
服务对象小J在小学升初中时,父母离婚,对他影响很大,成绩下滑,因一分之差升入了当地一所声誉很差的学校。之后的一年当中违纪行为不断,初二时自己退学。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他跟着母亲做了几年的生意,之后便开始跟社会上的人员混在一起。他一直没有正式工作的经历,之后其母亲受到精神刺激,神智开始紊乱,这样对于他来说更加没有了约束,最终吸食冰毒,走上歧途。
社工与之接触后,他那蛮不在乎的口气完全一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这将严重影响他今后在社会中的成长发展。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外在形象非常马虎,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去居委见面甚至去医院接受唾检、体检都是蓬头垢面、一套睡衣、一双拖鞋。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形象的要求也能够体现他对自身的要求。社工可以理解由于长期闲置家中、沉迷电脑而发福的服务对象对于自己的外貌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再加上他原本随意的性格,更让他忽视了自我形象。他不想改变认为没有用,没有人会看得起他,而这样的想法是他更想要缩回自己的“壳”。而社工认为改变从最浅显的外观开始,不论出门做什么事,先看一下自己的打扮,不要穿拖鞋、梳理一下头发、修一下胡子,穿一套干净的衣服。基本的形象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自己首先珍视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重视。将强化的方法教给服务对象,每次出门前对自己将“我可以穿戴整洁,这样别人就会尊重我”,使这种外在意识成为服务对象自我意识。
另外,基于服务对象这样的家庭情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分析他家目前的现状,实在不宜再由其母亲主导。服务对象也承认母亲的病是由自己而起。他希望在这个家中能由母亲照顾他转变为他照顾母亲。可是他不知从哪儿开始,而且母亲也会因为改变和他闹不停。社工发现了服务对象的畏难情绪,他并不像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希望有所改变。社会工作者并没有道破,而是先给了建议:可以从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例如服务对象以前有做过的蛋炒饭,可以做个蛋炒西红柿;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衣服自己洗,即使只是按按钮,也自己动手;帮助母亲收晾在外面的衣服……
改变往往伴随着痛苦和矛盾,通过观察一些微小的细节来推断出更大的信息或趋势,可以是我们的着眼点,也可以是我们的切入点。社工可以通过倾听对方的言语和观察他们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逐步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状态。
宝山工作站 朱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