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小曹时,她坐在派出所调解室的角落,眼神像蒙着层灰,银质唇钉随着呼吸在唇间闪着冷光。穿着警服的民警宣告着社区戒毒的相关内容并且反复强调复吸的严重后果,她点头如捣蒜,但空洞的眼神中,让我感觉她并没有听进去。签字的时候她的笔尖很稳,但感觉又是一次需要应付的流程。
最初的沟通像在破冰,社工没有急着宣讲法规,只是搬来两把椅子坐在窗边,听小曹断断续续地讲自己的故事。重点高中的学业压力像座无形的山,模拟考排名下滑后,班主任的谈话、父母期待的眼神都变成了枷锁。“晚上躺床上脑子嗡嗡响,天亮了不想起床,后来连学校的大门都不敢靠近。”抑郁情绪像藤蔓缠绕,让这个曾拿过英语竞赛奖项的女孩彻底崩溃,终于在高二那年递交了辍学申请。辍学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父母的指责、摔门声、深夜的叹息填满了曾经幸福的小屋。小曹开始整夜在外游荡,通过酒精和游戏麻醉自己。在网吧认识的“朋友”递来第一颗愈美片时,她说自己“只想睡个好觉”。从偶尔服用到离不开,药片带来的短暂麻木让她越陷越深,直到被民警查获时,她手机APP中还残存着之前的购买记录。
“她不是个坏孩子,只是困在了没人拉一把的黑暗里。”社工在工作笔记里写道。连续两周的倾听后,当小曹终于说出 “我其实不想这样”时,社工知道,信任的桥梁已经搭起。
“孩子变成这样,我们当父母的有责任。”在社工的办公室里,小曹父亲攥着衣角的手微微颤抖。社工组织的家庭治疗打破了长久的沉默,母亲抹着眼泪承认 “总拿她和邻居家的孩子比”,小曹也第一次说出被民警查获带走那天心中的恐惧。
三个月的家庭治疗像场慢火炖粥。每周一次的沟通练习中,父母学着说“我们担心你”而非“你又去哪了”,小曹也开始主动分享在外的经历。社工特意准备的“优点树”活动里,当父亲写下“她是一个说到就能做到的孩子”,小曹突然红了眼眶。
改变在细微处发生。渐渐地小曹减少了外出的频率,有天小曹晚归,看到房间里的夜灯和餐桌上留着余温的面条。“那天我知道,家还是我的港湾。”家庭关系的和解,为她的康复筑起了最坚实的防线
现在的小曹能主动与社工沟通日常发生的一些事情,最近一次的聊天中更是欣喜地告知社工其通过雅思考试,可以有机会申请国外留学,言语中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专业的陪伴遇见真诚的信任,即便是最深的阴霾,也终将被希望的微光穿透。
宝山工作站 郭文君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