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滥用领域,“笑气”(一氧化二氮)正逐渐成为日益严峻的特殊挑战——不仅滥用案例频发,其犯罪工具的伪装性、犯罪形式的隐蔽性也在持续升级,对社会安全与公众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近期,各大媒体都有报道上海铁路警方破获的一起典型的笑气滥用案件。一女子近期因情感问题情绪低落,为寻求短暂解脱,通过非法途径购置笑气并吸食。据其供述,她早在 3 年前就已接触笑气,吸食后能让自己暂时“解脱”,而且又不算毒品,就是需求的量如果比较大,会有点难买……目前,该女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其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然而,这一案件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笑气吸食工具的 “升级迭代”。以往,笑气滥用多依赖简易工具:用小钢瓶盛装气体,搭配奶泡枪、气球等,将笑气打入气球后吸食,易被识别;如今,不法分子研发出伪装性极强的设备——外观看似普通保温杯、热水瓶的装置,内部经过改装后可直接用于储存和吸食笑气。这类可爱外型 “热水瓶” 式工具迷惑性极强,不仅降低了吸食者的心理防备,更给执法人员的排查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违法活动更易隐蔽开展。而笑气滥用的根源之一,在于部分群体的认知误区。不少年轻人被误导,错误认为 “笑气不属于毒品、也不会成瘾”,将其当作排解压力的 “消遣工具”。但临床研究早已证实,这种认知正在酿成严重后果:笑气滥用潜藏巨大健康风险,长期吸食会导致慢性中毒与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具体表现为谵妄、神志错乱、视听功能障碍、肌肉收缩能力下降等;若情况严重,还可能引发躯体瘫痪,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如今,笑气虽未被列入毒品范畴,但实质是具有毒品性质的化学物质,并且2023年起,非医用使用笑气就属违法行为,可见其危害性与成瘾性不容忽视。相信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在加强对笑气的监管排查、普及科学认知,一定会逐步遏制这一毒性化学物质的放肆蔓延。
自强虹口嘉兴路社工点 顾颖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