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像一盏明灯,为我现在的工作照亮了一条充满温度与理解的道路。在日复一日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愈发体会到这种沟通方式并非简单的技巧,而是一种以真诚为底色、以共情为桥梁的生命对话。
许多服务对象虽已戒断生理毒瘾,但心理和生活层面的痕迹依然存在。记得有位成功戒断的服务对象平哥,在社区中总是独来独往,拒绝与他人交流,在参加体检等其他活动时,也是一个人,与他人都毫无交流。若仅凭表面,可能会误解他性格孤僻。但细心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神中偶尔流露出对他人互动的羡慕,几次欲言又止。这表明他并非不想融入,而是因曾经的吸毒经历,内心充满自卑与不安,不知如何踏出社交的第一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社工也是通过了这样的观察,才能精准把握这名服务对象的真实状态,为后续沟通奠定基础。这让我明白,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唯有细致观察,才能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
当服务对象因遭遇挫折而情绪激动、甚至自我否定时,我们不能急于劝说或指责。例如遇到像小山那样找不到工作而暴躁的人,我们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感受。或许可以试着说出对方可能的感受,“找不到工作,一次次被拒绝,你心里肯定特别难受、特别无助吧?” 先让对方的情绪得到释放,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而不是被忽视或否定。只有当情绪平复后,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当他人的行为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甚至不合常理时,批判和质疑只会拉大彼此的距离。非暴力沟通指引我们,要穿透行为的表象,去探寻其背后潜藏的深层需要。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求,或许是对尊重的渴望,或许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又或是对价值感的向往。只有找到这些根本的需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行为的意义,也才能从根源上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让沟通真正起到连接心灵的作用。
当我们希望引导他人做出改变或采取行动时,命令式的口吻只会引发抵触和反抗。《非暴力沟通》倡导我们提出清晰而温和的请求,并且给予对方充分的选择权。这种请求不是强迫,而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邀请,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意愿被重视,自己的选择被尊重。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对方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尝试和改变,从而实现沟通的积极目标。
读完《非暴力沟通》,最深的感悟是:禁毒工作的终点不是 “戒断毒瘾”,而是 “重建联结”—— 与自己的联结,与他人的联结,与社会的联结。卢森堡博士所说的 “爱的语言”,对服务对象而言,就是 “被当作正常人对待” 的尊重。当我们用观察代替偏见,用感受连接心灵,用需要锚定方向,用请求促成行动,就会发现:每个戒断人员的心里都有一扇门,门后藏着对生活的热爱,而非暴力沟通,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作为禁毒社工,能握着这把钥匙同行,是职业赋予的幸运,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自强嘉定工作站江桥镇社工点 康威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