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毒社工的日常工作中,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却又意义非凡的任务。服务对象小鱼有滥用药物的经历,在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回归社会后,表面上恢复了正常生活,按时上下班,与家人和睦相处,但内心深处对毒品的渴望却如潜藏的暗涌,不时冲击着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活防线。
社工在定期回访中发现,小鱼虽然努力表现得积极向上,但眼神中时常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与挣扎。有一次,社工与小鱼闲聊工作情况时,她不经意间提到工作压力大,这让社工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压力可能成为她再次接触毒品的诱因。为了更深入了解小鱼的内心世界,社工和她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
起初小鱼有些拘谨,只是简单地回答着社工的问题。社工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先聊起了一些轻松的话题,如最近的天气、有趣的新闻等。慢慢地,小鱼放松下来,开始向社工倾诉自己的烦恼:“我每天工作真的好累,感觉压力特别大,有时候真的好想找个方式放松一下,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社工看着她,关切地问道:“你之前吸毒是不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缓解压力呢?” 小鱼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点了点头:“那时候觉得毒品能让我忘记一切烦恼,可现在我知道那是错的,但心里的那种渴望还是时不时冒出来,我真的很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
社工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小鱼。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因事件本身直接引起,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小鱼之所以会有心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压力的认知以及应对方式存在偏差。社工对小鱼说道:“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及过‘心’就像一只箱子吗?现在你的心里,关于毒品能缓解压力的错误认知就像是箱子里一件沉重又有害的东西,它占据了太多空间,让你看不到其他更好的应对方式。” 小鱼疑惑地看着社工,似乎在等待进一步的解释。
社工接着说:“你觉得毒品能缓解压力,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毒品带来的‘放松’只是短暂的假象,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伤害和问题。就像你之前经历的,因为吸毒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错误认知从心里的箱子中清理出去,重新认识压力,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随后,社工和小鱼一起分析她工作中的压力来源,并探讨各种可行的应对方法。比如,建议她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深呼吸练习来放松身心;鼓励她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跑步、绘画,将工作压力通过运动和艺术创作释放出来。社工还引导小鱼回忆过去成功克服困难的经历,帮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面对压力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鱼尝试按照社工教的方法去应对压力,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夜跑团,每天下班后和团友们一起跑步。在跑步过程中,她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有一天,小鱼兴奋地告诉社工:“我发现跑步真的很神奇,每次跑完步,出一身汗,感觉所有的压力都被释放了,而且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也特别开心,我好像很久都没有这种感觉了。”
然而,心瘾的戒除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工作受挫后,小鱼再次向社工倾诉:“我今天真的特别难受,感觉心瘾又出来占据了内心。”“小鱼,你现在的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我们不能让它控制我们。你之前已经通过跑步等方式成功缓解压力,也建立了新的社交圈子,这些都是你努力的成果。挫折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考验,而不是再次选择错误道路的理由。” 社工鼓励道,“就像整理心里的箱子,我们把这些消极的想法拿出来,重新审视,用积极的想法和行动去替代它们。”
在社工的鼓励和陪伴下,小鱼逐渐走出了这次低谷。她更加积极地参加社区活动,主动承担一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鱼对毒品的渴望越来越淡,她成功地战胜了心瘾,重新拥抱了健康、阳光的生活。
小鱼的转变让我们看到,禁毒社工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塑认知,清理心中 “箱子” 里的消极因素,就一定能助力他们摆脱心瘾的束缚,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