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艰难地拉着满载废纸箱的推车爬坡,身后的小伙子不动声色地将手搭在车上助推。老奶奶没有回头,却在那只手搭上的瞬间就感受到了力量。这个温暖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群体——那些在毒瘾泥沼中挣扎的人们,以及默默将手搭在他们肩上,给予无声支持的禁毒社工们。当社工的手搭上他们的肩膀,他们同样能立即感受到那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力量。
禁毒社工的工作常常如那位小伙子一般,是一种”无言的托举”。他们不会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掌声,不会刻意寻求感谢,只是默默地将手搭在那些摇摇欲坠的生命上,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撑。我记得那时候的我才入职不久,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小张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小张因复吸被家人赶出家门,出门的时候外套都没有穿,来到我办公室的时候,嘴唇冻得发紫,全身瑟瑟发抖。我见到他的时候没有说教,只是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先暖暖身子。”那一刻,小张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不带评判的关怀了。作为禁毒社工的我深谙,对于这些心灵布满创伤的人而言,行动永远比言辞更有力量。我们像那位推车的小伙子一样,懂得真正的帮助有时无需宣告,只需一个坚定的存在。
然而,这种托举绝非易事。禁毒社工面对的是一群被社会贴上”不可救药”标签的人,他们的信任之墙高耸而厚重。王某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因一次好奇染上毒瘾,家财散尽,妻离子散。当我第一次接触他时,换来的是充满敌意的眼神和”少来管我”的怒吼。但我没有退缩,每周定时出现,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小区的长椅上陪他发呆。三个月后的一个雨天,王某突然崩溃大哭:”你们为什么还不放弃我?”我平静地回答:”因为你自己还没有放弃自己。”这种坚持不是源于职责,而是出于对每一个生命价值的深信不疑。禁毒社工知道,重建信任如同老奶奶感知到的那一推——不需要言语,但需要时间的沉淀。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这些曾深陷毒瘾的人走出阴霾后,他们的感谢往往如老奶奶那般质朴而深刻。成功戒毒的刘某带着自己烘焙的蛋糕前来,她说不出华丽的感谢词,只是红着眼眶一遍遍重复:”我记得每一双帮助过我的手。”这样的感谢不张扬,却直抵心灵,因为它们承载着生命最真实的重量。
禁毒社工的”手”有着多种形态——有时是深夜接听求助电话的耐心,有时是为服务对象与家人调解的奔波,有时仅仅是一个相信的眼神。我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反复复吸的中年男子老陈。每次老陈复吸后回到社区,都羞愧得不敢抬头。但我总是告诉他那句话:”回来就好,我们重新开始。”在第五次”重新开始”后,老陈终于打破了复吸的魔咒。他后来对我说:”是你的不放弃教会了我不要放弃自己。”这种”手”的托举不是一次性的施舍,而是长期的陪伴,它传递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信息:你的跌倒不会定义你,重要的是你总能重新站起来。
在这个习惯于速成和即时回报的时代,禁毒社工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日复一日地将手搭在需要帮助的人肩上,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既不会过度干预剥夺对方的自主性,也不会因困难而撤手离去。这种专业与温情的平衡,正是社会帮扶的最高境界。当老奶奶说”你的手一搭,我就知道是有人帮忙了”时,她道出了人类心灵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我们都能识别真正的善意与支持。那些从毒瘾中走出来的他们,同样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敏锐地感知到了这种无声的托举。
禁毒社工的手,托起的不只是一个个沉沦的个体,更是社会的良心与温度。每双被托举起的手,终将学会托举他人;每个被温暖过的心灵,终将传递这份温暖。在这个意义上,那位推车的小伙子、默默付出的禁毒社工,以及所有在他人生命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都在编织一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支持网络——它让我们的社会在冷漠与疏离的现代病症中,依然保持着人性的温度与连接的可能。
当禁毒社工的手搭上他们的肩膀,改变的种子便已悄然播下。而那份不期而至的感谢,则如老奶奶上了坡后的那声”谢谢”,朴素却厚重,短暂却永恒。
宝山工作站 张丽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