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铃声响起后,五年级的明明在主题班会上认真画着禁毒手抄报;社区药店的李医师接过咳嗽患者药方时,总会多问几句用药情况……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正构筑起抵御毒品的无形防线。作为禁毒社工,我深深体会到:禁毒战场不仅在缉毒大片描绘的惊险现场,还藏在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里。
“这个彩虹糖吃了特别开心”。——某城中村杂货店查获的“卡通贴纸”检测出含有合成大麻素。
现在的毒品正伪装成奶茶包、跳跳糖、卡通贴纸等日常物品,悄悄潜伏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某小学开展的“零食找不同”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包装细节识破毒品伪装,这种沉浸式教育让青少年群体掌握了基本的毒品识别技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子烟乱象。某高中周边查获的“水果味烟弹”中,竟然含有依托咪酯等致幻成分。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装置,正通过“无害时尚”的假象侵蚀青少年群体。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禁毒知识也变得触手可及起来。“阿姨,您看,扫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毒品伪装案例。”在社区居委的活动室里,禁毒社工正教居民用手机扫码关注禁毒公众号。一位带孙子的奶奶发现,公众号里用动画演示的“毒奶茶”、“毒邮票”竟和超市商品如此相似,她立刻把链接转发到家庭群:“可得让孩子们都看看!”走进商务楼宇的午间课堂,更让人耳目一新。禁毒社工用仿真毒品模型科普着“职场防毒指南”——应酬时如何识别加了“料”的饮品,出差时怎样辨别伪装成“提神药”的毒品。白领们边听边讨论禁毒知识,还有人当场在朋友圈转发:“原来毒品离职场这么近,这些知识真要刻在DNA里。”
除了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校园中的孩子们也可以成为禁毒主角。校园篮球场边的禁毒宣传展台前总是围满学生,在一旁的教室里,禁毒社工指着“电子烟”解剖图讲解:“这个零件藏毒,那个雾化器可能掺依托咪酯……”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ppt上的图片,七嘴八舌地讨论。突然有个男生举手:“老师!我表哥车上就有这种电子烟,我今晚就提醒他!”这些鲜活的场景印证着:当禁毒知识走出报告厅,融入社区、学校、单位这些生活切片时,才能真正激活全民禁毒意识。社区公告栏里彩色的禁毒宣传海报,学校走廊里的禁毒知识展板,商务楼前台的各色禁毒宣传单页,都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构筑禁毒防线。原来全民禁毒,其实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举手之劳里!
黄浦工作站外滩社工点 谭雪莹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