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坐在汽车修理厂宽敞的玻璃办公室里,眯眼望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一如他此刻安稳平和的生活。他低头摩挲着掌心的老茧——这是多年与扳手、螺丝刀打交道的印记,更是他与那段混沌不堪的过往彻底决裂的证明。
年轻时的老周,是当地出了名的“白相人”。他游手好闲,不愿工作,终日与社会闲散人员称兄道弟,还染上了毒瘾。起初只是图新鲜,可毒瘾一旦上身,便如附骨之疽。他把家里的积蓄挥霍一空,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原本安稳的家,被他搅得支离破碎。最终,东窗事发,他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
在戒毒所的家属会见室,女儿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画纸,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想要画里这个洋娃娃。”老周盯着孩子冻得发红的小指尖,喉咙像被砂纸磨过似的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那时,家里早已被他败光,妻子带着女儿挤在狭小的出租屋,穿着单薄的衣服,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生活,是老周人生中最清醒的时光。妻子没有弃他而去,每月都准时来探望,每次相见,老周心里都像被针扎般难受。他暗暗发誓:出所后一定要彻底戒掉毒瘾,好好照顾家人,弥补自己犯下的错。
强戒结束后,禁毒社工主动帮老周跑前跑后,帮他办理低保、寻找工作。可“吸毒人员”的标签像一座大山,压得他抬不起头——用人单位因他的过往拒绝录用,就连开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都成了难题。几次找工作,他连试用期的机会都没得到就被撵了出来;去小店打零工,老板娘一听他的经历,也毫不留情地让他离开。接二连三的碰壁,让老周心里发凉,甚至有些绝望。
不愿再荒废光阴,老周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学过些修车手艺。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在路口摆起了一个小小的修车摊。
开张那天,老周特意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把摊位打扫得一尘不染。可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愿意光顾——大家都知道他的过去,对他避之不及。傍晚,女儿背着书包跑过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塞到他手里:“爸爸,老师说劳动最光荣!”老周攥着那颗糖,看着女儿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眼眶瞬间热了。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一个年轻人骑着电瓶车路过,车子突然断电,雨越下越大,他急得手足无措。老周见状,赶紧招呼他到摊位下避雨,拿出工具帮着检查。原来是电瓶插线松了,没一会儿就修好了。年轻人要付钱,老周却摆了摆手:“举手之劳,不用给钱。”
从那以后,来找老周修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修车仔细,收费又公道,口碑慢慢传开。大家渐渐忘了他的过去,只记得路口有个靠谱的修车师傅。老周把挣来的每一分钱都交给妻子,一部分贴补家用,一部分存起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妻子脸上的笑容多了,女儿的玩具也渐渐多了起来。
后来,小小的修车摊换成了临街门面。老周不满足于修自行车、电动车,又跟着人学修摩托车、小汽车,手艺越来越精湛。可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一天下午,几个以前和他一起混社会的“朋友”找到了店里,看见他便怪笑起来:“哟,这不是老周吗?现在当老板了,赚了钱就忘了兄弟?走,晚上出去好好乐呵乐呵!”碍于所谓的“情面”,老周关了店门,跟着他们消失在街角。
晚饭时分,妻子左等右等不见老周回家,电话也打不通,四处打听都没有消息。她又慌又怕,在夜色里疯狂寻找,直到凌晨,才看见老周醉醺醺地拖着脚步回来。看着倒在沙发边疲惫不堪的妻子,老周心里涌起一阵愧疚——以前就是从这样的吃吃喝喝一步步跌入深渊,难道现在还要重蹈覆辙?
社工从老周妻子口中得知此事后,立刻找老周谈心。社工鼓励他:“你现在有稳定的收入,妻子和女儿都陪着你,这样的生活多不容易。别再被过去的人和事影响,大家都会陪着你好好走下去。”那天,老周在社工办公室坐了很久。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是被世界抛弃的人,对家人来说,他无比重要。他明白,只有从心里真正想要改变,才能主动远离那些“诱惑”,勇敢面对生活,才是当下该做的事。
那之后,那些社会闲散人员偶尔还会来店里,老周再也没有跟他们出去过。渐渐地,双方断了交集。老周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大型汽车修理厂,还收了两个徒弟——和他当年一样,也是迷途知返的年轻人。老周常对他们说:“我以前走了歪路,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现在能帮你们一把,就不想让你们再犯和我一样的错。”
如今,在汽车修理厂总能看到老周忙碌的身影。这充实的生活,早已冲淡了过去的阴暗。梧桐树叶落了又绿,老周手臂上的针孔印记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常年握工具留下的厚实老茧。
夕阳下,修理厂的招牌泛着温暖的光。老周正帮一个年轻人补胎,年轻人轻声问:“周叔,听说您以前犯过错?”老周笑了笑,回答:“是呀,但只要愿意改,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年轻人用力点点头——是啊,只要自己想变好,就没有不可能的事。
这时,女儿带着外甥跑了过来:“爷爷,忙完了吗?奶奶做了好多菜,等着我们回家呢!”“快了快了,等爷爷修好这辆车就回去,你们先过去。”望着孩子蹦跳远去的背影,老周握紧手里的扳手,心里无比踏实。
他知道,过去的黑暗早已消散,现在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与希望。而那个小小的路口修车摊,不仅修好了别人的车,更“修”好了他的人生。
青浦工作站香花桥街道社工点 吴燕萍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