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光线透过百叶窗,在康复室里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状光影。服务对象阿伟坐在靠墙的椅子上,身形单薄瘦弱,目光垂落,死死盯着自己磨破的鞋尖,整个人透着一股无精打采的颓唐。这是他接受社区戒毒的第一次面谈。
社工没有隔着办公桌,径直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语气委婉而平和:“你好,我是社工,接下来三年的社区戒毒期,我会陪你一起度过。”听到声音,阿伟终于缓缓抬眼——他曾预想过无数种开场:训诫、恐吓或是刻意的同情,却没料到是这样一句平常又温暖的问候。“不用紧张,今天就简单聊聊。我看过你的基本情况,但更想听听你说,现在最需要什么帮助?”
阿伟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裤缝,沉默在空气里静静蔓延。就在社工以为他不会回应时,他突然哑着嗓子开口:“我想重新做个正常人。”
这句话落在安静的康复室里,带着沉甸甸的分量。社工没有立刻接话,让这份真诚的渴望在空气中多停留了片刻——她注意到,阿伟说这话时,手指紧紧攥着衣角,那是鼓足全部勇气后,藏不住的忐忑。
“谢谢你愿意把这么重要的想法告诉我。”社工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郑重又温暖,“‘做个正常人’是个很好的愿望,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对你来说,‘正常人’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阿伟愣了愣,似乎从未认真琢磨过这个问题。社工随即递过一张白纸和笔:“或许我们可以把它拆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目标?”
就这样,两人开始勾勒“正常生活”的模样。阿伟边思索边说:“正常人……应该有份工作吧?”“会按时吃饭睡觉?”“可能……周末能和朋友喝喝茶?”他每说一点,社工就仔细帮他记在纸上。“这是很好的开始,”社工轻声肯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本就是走向康复的重要一步。”
此后,每周至少一次的面谈成了常态——有时在社工办公室,有时直接去阿伟家。大多数时候,社工都在安静倾听:听他说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恐惧,对“毒友”的纠结与挣扎。社工会耐心帮他分析吸毒的触发点:是无聊时的空虚?是焦虑时的逃避?还是遇到旧“朋友”的诱惑?再和他一起制定应对策略,商量下次如何避开或对抗这些诱因。
社工总对他说:“跌倒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何跌倒。”一次次面谈中,社工用专业技巧引导阿伟深挖吸毒的深层原因:是青春期的叛逆作祟?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还是一时追求刺激的糊涂?他们一起挑战并重塑那些错误认知——比如“就试一口,没事的”“人生已经完了,破罐破摔算了”。借助认知理论,社工帮阿伟建立新的思维模式:“毒品虽难戒,但我一定能戒掉”“每一次拒绝毒品,都是在变强我的意志力”。
同时,社工鼓励阿伟参加社工点的小组活动,听听其他戒毒成功者的心得与心路历程。当听到那些和自己有相似,甚至更悲惨经历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出阴霾、组建家庭、事业有成时,阿伟的眼睛里,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真切光芒——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社区戒毒的第一年,走得缓慢又艰难。但阿伟自己提出的“重新做个正常人”的愿景,像北极星般始终清晰,指引着两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被珍视:第一次成功拒绝毒友的邀约,第一次拿到正常的尿检结果,都被视作迈向“正常人”生活的重要一步。社工持续的陪伴与积极关注,让阿伟渐渐相信,那个曾经遥远的目标,并非触不可及。
转眼,阿伟的社区戒毒已过去一年。随着他身体状况逐渐稳定,情绪也趋于平和,社工的工作重点转向了他社会功能的恢复——这是最艰难的一关。尽管参加了技能培训,但“吸毒史”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每一次面试中。无数次,阿伟满怀希望地出发,最终都垂头丧气地归来,挫败感几乎要将他再次拖入深渊。
每当这时,社工总会及时出现,用一次次的鼓励与安慰,帮他重新拾起信心。终于,一家注重员工能力与背景多样性的外资企业,给了阿伟一个初级岗位的面试机会。面试前,社工和他反复进行模拟演练,一起准备如何坦诚又积极地面对那段过往——重点不是回避,而是讲清一路走来的反思、成长,以及戒毒的坚定决心。
阿伟的真诚最终打动了面试官,他拿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offer。
他格外珍惜这个“重生”的机会:工作中勤奋肯干、谦逊好学,很快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和上司的认可,也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与归属感。三年戒毒期结束时,阿伟不仅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还遇到了一个懂他、惜他的善良女孩——她知晓他的过去,却更欣赏他的坚韧,两人相爱并走进了婚姻。
婚礼后,阿伟亲手将喜糖送到社工手中,声音难掩激动:“没有你,我今天绝不会站在这里。是你没放弃那个在深渊里挣扎的我,是你把破碎的我一点点拼凑起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又过了一年,阿伟的孩子出生了。抱着怀中柔软又纯洁的新生命,他泪流满面——他知道,过往所有的挣扎与努力,在这一刻都有了终极意义。从今往后,他不仅要为自己活,更要为这个孩子守护一个清白、健康、满是爱的未来。
华灯初上,城市车水马龙,处处是繁华安宁的景象。曾几何时,阿伟是这片灯火下的“幽灵”,是躲在阴影里的人;而现在,他成了这光明的一部分。
他渐渐读懂了社工的工作:那从来不是简单地“拉回”一个堕落的灵魂,更像是点亮一盏灯——如今,这盏被点亮的灯,也想试着去照亮另一个在暗夜中迷路的人。
救赎之路,从未止息。它始于接纳,用专业与耐心铺就,最终在爱与责任的传递中,拥有了永恒的意义。
青浦工作站赵巷社工点 李方方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