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药物滥用人员的老龄化,虹桥镇老年服务对象的比例已经到到四分之一,社工在服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老年的服务对象身患重病或者经济困难、家庭破裂等情况。面对这些经历,社工往往运用同理心来进行回应。同理心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进行理解,但因为社工与服务对象年龄的差异,以及人生经验的不同,无法与服务对象进行“共情”,往往会走入“同情”的误区。
“共情”与“同情”一字之差,会得到不同的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老梁60多岁,长期居无定所,近期又查出肺结核,使老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社工初期介入时,对老梁表达了关切和安慰,并帮助申请廉租房以及困难补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虽然经帮助老梁解决了目前的困难,但他依然没有恢复自信。因此社工对工作进行反思,社工并没有对老梁的感受和情绪进行理解、认同,而是为他的困境感到难过,所以提供了社工认为老梁所需要的帮助,更多的是对老梁的“同情”。
社工再次介入前,运用“共情、同理”去思考:我在遇到老梁所经历的,会有什么感受?在更加深入去理解老梁的缺乏生活信心的原因是长期的孤独,以及缺乏支持后,再次介入,帮助老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经常邀请老梁参与到小组等活动中,同时社工也帮助老梁与其弟弟重新建立良性的家庭关系。老梁有了理解他的同伴,以及弟弟的支持,慢慢恢复自信,也积极就医。
从对老梁的两次介入,社工逐渐理解“同理心”的真正含义,是换位思考、尊重等多维度的理解他人,并非简单的给予安慰、解决问题。区分“同情”和“同理”,在服务老年对象时,弥补了社工人生经验的缺乏。
闵行工作站虹桥社工点徐叶萍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