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毒工作的多元体系中,禁毒社工的角色颇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深谙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巧,对民法知识的掌握也不可或缺。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与禁毒社工的服务对象及其工作场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结合能够为禁毒工作开辟新的视野与路径。
从服务对象的生活实际出发,药物滥用人员往往由于长期沉溺于毒品,其个人生活陷入混乱,家庭关系破裂,财产状况堪忧。民法中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债权债务等方面的规定,能为禁毒社工理解和处理服务对象的家庭与财产纠纷提供有力依据。例如,在处理药物滥用人员的离婚纠纷时,社工依据民法中关于婚姻关系的规定,协助双方理性看待婚姻问题,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家庭破裂对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伤害。这正契合了社会工作中家庭系统理论,即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社工要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来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财产关系方面,许多药物滥用人员可能因药物滥用而挥霍财产,导致负债累累,甚至可能涉及到侵权行为。禁毒社工了解民法中的侵权责任、合同等知识后,可以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梳理其财务状况,引导他们依法承担责任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当服务对象因药物滥用神志不清而损坏他人财物时,社工可以依据民法侵权责任相关规定,协助其与受损方进行沟通协商,制定合理的赔偿计划,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体现了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工通过整合法律资源等方式,为服务对象构建解决问题的支持网络。
再者,民法中的监护制度对于涉毒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保护具有关键意义。当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药物滥用而无法正常履行监护职责时,禁毒社工可依据民法规定,联合相关部门为未成年人指定合适的监护人,保障他们的生活、教育等基本权益。这也是社会工作中儿童保护理论的实践要求,社工始终将儿童的最佳利益放在首位,运用法律手段为儿童创造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从社区融入的角度来看,民法所倡导的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为禁毒社工营造社区接纳氛围提供了法律文化基础。社工可以借助民法知识,开展社区普法宣传活动,一方面增强社区居民对药物滥用人员合法权益的认识与尊重,另一方面也促使药物滥用人员在民法精神的感染下,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努力修复与社区的关系,实现重新融入。这与社会工作的社区发展理论相呼应,即通过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社区整体的和谐发展。
禁毒社工学习民法知识,能够将民法的规范与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我们在为药物滥用人员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时,既遵循法律的框架,又体现社工的专业价值,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助力药物滥用人员戒除毒瘾,恢复正常生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和谐,为禁毒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使禁毒工作在法治与人文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宝山工作站 倪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