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细密的雨帘将楼道切割成碎片化的牢笼。李明蜷缩在402室门口,湿透的工装裤紧贴着嶙峋的膝盖,右手无意识地抠着左手腕的结痂——那是他自行戒断时用烟头烫出的第六个伤疤,此刻正在阴冷空气里泛着溃烂的红。
“爸!妈!让我进去吧!”他的哭喊被惊雷劈碎在防盗门上。透过猫眼,我看见李父攥着扫帚的指节泛出青白,这个曾教儿子组装电路板的老电工,此刻正用工作台上磨出的老茧抵住门锁。李母的抽泣声像接触不良的电流,断断续续从门缝溢出:”明仔…把那个停了再说…”
作为李明的社工,我背包里常年备着三样东西:紫外线验毒笔、家庭关系量表,以及一包未拆封的止血绷带。三个月前初见李明时,他正对着卫生间的裂镜练习微笑,电子厂深蓝色工服袖口下,新烫的伤口还渗着组织液。”蔡老师,您看这样的表情够正常吗?”他嘴角抽搐着扬起,”面试官会不会闻到我身上的美沙酮味道?”
那时的他尚不知道,社区AI安防系统早已将他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每天当他服用美沙酮时都需要有摄像头的记录,菜市场、银行以及小区的出入口的人脸识别闸机等等等等。卖豆腐的阿婆在二维码收款间隙压低声音:”小李啊,最近没再碰那个吧?”在有次去银行办业务时,民警突然冲了出来要求他回所里验小便,诸如此类的事让李明倍感痛苦。
暴雨夜事件的导火索,是那本从李明背包滑落的美沙酮治疗手册。李父捡起手册的瞬间,像触碰到漏电的线路般浑身震颤:”我说怎么突然变勤快!原来在喝这种毒品!”泛黄的手册扉页上,李明用圆珠笔画的日出图案被撕成两半,和防盗门重重闭合的巨响一同砸在地上。
三周后在拘留所会见室,防爆玻璃倒映着李明手腕上新增的五道刀疤。最新那道伤口边缘泛着感染后的青灰,结痂处隐约能看见烟头烙下的”正”字。”蔡老师,他们说得对。”他机械地抠着指甲缝,拘留所橙色的马甲像一团逐渐熄灭的余烬,”我们这种人就该烂在泥里。”
我将他的戒毒日记贴着玻璃推过去。本子里夹着电子厂车间主任手写的推荐信,信纸背面是二十八张日出照片——每天清晨服用完美沙酮后,他都会在社区康复站天台记录晨曦。”4点52分,5点03分,5点17分…”我点着照片边缘的时间戳,”这些黎明不是证明你比任何人都更渴望阳光吗?”
随后我又通过走访向李明的父母科普了美沙酮替代治疗的常识。告诉他们美沙酮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替代治疗,而且美沙酮是严格管制的,必须在指定机构使用,需要每天到门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李明选择服用美沙酮是他的内心渴望想要戒除毒瘾,而父母的不理解却把他推的越来越远。李明的父母听完我的解释后就低下了头,默不作声。随后,泪眼婆娑的抬起头对我说,我们一定会好好的等他出来,一起慢慢变好。转机发生在冬至日的家庭治疗。我在康复站活动室布下特殊场景:让李明和他的父母做了一场特别的游戏,李父和李明分别站在房间对角线,手腕由浸过盐水的麻绳相连。我对他们说”现在请慢慢走向对方。”随着麻绳逐渐绷紧,李父突然踉跄着跪倒在地——这个总说”就当没生过儿子”的男人,终于发现那些推搡的力道,正通过麻绳勒进自己手腕同样的位置。盐水渗入李明尚未愈合的伤疤,他却露出三个月来第一个真心的笑容。李母颤抖着解开丈夫腕间的绳结,发现那些经年累月的电工茧上,竟也布满细密的陈旧伤痕。此刻李明的父母终于理解到了曾经的自己对儿子的伤害是多么的大,而李明也在此刻释怀了。他们紧紧地相拥在了一起。
我们用了九十三天重构这个家庭。李明的家庭每周四”无手机日”,李母会戴上儿子改造的降噪耳麦练习沟通:”妈妈担心你加班太累”,替代了曾经的”你又想吸毒了是不是”;李父的工装裤口袋里,社区志愿者证件与电工证并排而立,他现在能准确说出美沙酮与海洛因的分子式差异;刚上大学的妹妹发明了”守护密码”,每天视频通话时用手语比出当日暗号——今天她的拇指擦过眉梢,代表”哥哥做的糖醋排骨比食堂好吃”。家人的改变让李明也逐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他体会到了强而有力的支撑力量,当他走在外面时再也不惧怕外人的有色眼睛以及在他背后的指点点。他告诉我,现在的他一点都不怕派出所的抽查,因为他没有再去触碰毒品,过去他是做错过事,但不代表他一辈子都是错的,况且现在有他的家人以及社工老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他也相信他会用实际行动能证明自己不再被世人所标签化。
有次回访时恰逢物业查水表,李明坦然的面对工作人员盯着他那满是疤痕的眼神,他手腕上的伤疤正悄然变化,从前看他的疤痕是惨不忍睹的,如今那便是他证明他曾经付出努力的战绩。阳台上的三角梅开得恣意,李父用废旧电缆拗成的花架上,鲜红花瓣落在家规第三条:”当外人投来怀疑目光时,我们互为铠甲。”
厨房飘来韭菜虾仁馅的香气,李母将沾着面粉的指印按在随访记录本上,这是她独创的”安心印章”。窗外梧桐树的新蝉正在破壳,半透明的蝉衣落在李明肩头,被他轻轻拾起嵌进正在组装的”萤火虫之家”标识牌——那些曾被视作耻辱的生命裂痕,终将在另一个绝望的雨夜,成为指引迷途者的微光。
青浦工作站赵巷社工点 蔡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