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到来,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文章被学者概括为“专”“转”“传”三种形态——“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广泛转发的通俗文章,“传”则指能长久流传的佳作,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由此社工联想到了禁毒社会工作。当前,我们强调禁毒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却常常面临一个矛盾: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体现专业价值,而纯粹的专业理论又难以落地。那么,禁毒社会工作如何从“专”走向“传”?是否必须经过“转”这一关键环节?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大众理解、接受的形式,同时保持其科学内核,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传统社区工作方式的困境: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割裂
传统的禁毒社会工作往往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依赖行政手段和道德说教,缺乏科学支撑;另一种是照搬西方理论,脱离本土实际。例如,一些老社工凭借多年经验,苦口婆心地劝诫吸毒者,却收效甚微;而一些年轻社工则过度依赖专业量表、评估工具,导致服务对象产生疏离感。这两种方式都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因为它们要么缺乏专业指导,要么无法被受众真正接受。禁毒社会工作的核心在于“改变”,而改变的前提是“被接受”。如果专业知识无法转化为服务对象能理解的语言和行动,再科学的理论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转”不是对专业性的削弱,而是专业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转译”:让理论落地生根
真正的专业性不在于术语的堆砌,而在于能否针对不同群体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例如:针对青少年药物滥用人群,禁毒社工设计了“毒品抵抗力训练”,将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转化为“拒绝十式”游戏,通过情景模拟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会拒绝技巧。针对家庭支持戒毒康复,有社工将“家庭系统理论”转化为“家庭情感账户”的比喻,让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成员也能理解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表明,专业知识的转化不是简单的“简化”,而是结合受众特点的创造性重构。
从“专”到“传”:构建可持续的禁毒实践模式
禁毒社会工作要实现长远影响,必须建立”专—转—传”的良性循环:1、以专业性为根基:确保干预方法有科学依据,如认知行为疗法、动机访谈等。2、以转化为桥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专业知识。3、以传世为目标:让实践方法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可持续的模式。例如,云南的禁毒项目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社工团队没有机械套用理论,而是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使专业干预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最终形成可传承的本土经验。
结论:专业必须经过“转”才能走向“传”
禁毒社会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性,更在于能否真正影响服务对象的生活。如果专业知识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再严谨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转”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专业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禁毒社工应当成为“专业转译者”,既掌握科学理论,又能灵活运用本土化策略,最终让专业智慧真正落地生根,甚至成为可传世的经验。只有这样,禁毒社会工作才能既解决当下问题,又积累长远价值,实现从“专”到“传”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