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或者督导工作中,时常碰到、听到过一种情况,在非工作时间(如深夜或节假日)会有服务对象联系社工,但社工未能及时回应,服务对象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双方服务关系受损。即使事后向服务对象澄清社工的上班时间,服务对象依然表示希望社工无论在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里,都可以及时回复信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对象与社工的界限不清。可能有不少的社工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对服务对象说,“你有什么需要,都可以联系社工”、“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话找社工”……,类似这些容易造成服务对象对社工服务产生过高期望的话语,导致服务对象与社工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影响服务关系建立。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纠缠、疏离,都不是良好的服务关系,不利于开展专业服务。那么社工应该如何把握好“度”,注意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边界呢?社工应在初次接触时就主动构建清晰的服务边界,通过具体化的表述让服务对象明确服务范畴。例如,在自我介绍时,可以说明:”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您解决戒毒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就业指导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建议您在周一至周五9:00-18:00联系我,这样我能及时给予专业回应。”这种生活化的表达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明确了服务时间边界。
社工要清晰自己的服务范围和工作内容,当面对超出服务范围的诉求时,社工应采取”澄清-理解-引导”的三步应对策略,例如服务对象借钱为例,不应简单拒绝,过于简单笼统的应对方式,很容易让社工错过服务对象的关键信息,也会让服务关系变得“僵化”和“疏离”,而应先了解资金用途和具体金额,再协助其调动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对于婚恋等个人诉求,可运用专业工具如SWOT分析,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认知,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专业边界,又避免了服务关系的僵化。保持适当的服务边界不是疏远服务对象,而是为了建立更专业的助人关系。
清晰的边界有助于社工保持专业判断力,避免职业倦怠,从而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这种边界感也能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激发其改变动机,最终促进服务目标的达成。社工需要定期反思服务边界是否得当,在专业要求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