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中,西弗夫妇面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叛逆、迷茫与错误,始终以包容的胸怀、智慧的引导和无条件的爱,陪伴孩子穿越人生迷雾。这种跨越屏幕的温暖教育理念,恰似禁毒社工与服务对象相处的真实写照——当吸毒者陷入毒品的深渊,禁毒社工正是以“父母式”的坚守与智慧,成为他们重获新生的引路人。
一、包容与接纳:打破坚冰的第一步
西弗夫妇从不因迈克的调皮捣蛋而否定他的本质,始终相信孩子内心向善的力量。禁毒社工同样深谙此道。面对因长期吸毒而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的服务对象,他们摒弃偏见与评判,用平等的姿态建立信任。
服务对象小强,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但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随着毒瘾的加深,他与家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关系决裂。长期的吸毒生活让他变得浑身散发着抗拒气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警惕和敌意。当禁毒社工初次接触他时,他恶语相向,拒绝任何帮助。然而,社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耐心地倾听小强讲述童年被忽视的创伤,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就像西弗太太会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交流一样,禁毒社工用尊重与接纳,逐渐融化小强心中的坚冰。经过多次的沟通和陪伴,小强开始慢慢放下防备,愿意接受社工的帮助。
二、耐心与引导:重塑认知的灯塔
剧中杰森面对本的学业困境,没有指责和催促,而是用一个个趣味实验点燃孩子的求知欲。禁毒社工也在服务对象的“重生”路上,充当着这样的“灯塔”。
服务对象小强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帮助后,虽然身体上的毒瘾有所缓解,但心理上的依赖依然存在。在一次戒毒过程中,他因无法忍受戒断反应而复吸,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觉得自己无法摆脱毒品的控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社工没有简单地说教“不能吸毒”,而是带他参加戒毒康复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小强结识了许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他们相互鼓励、分享经验,这让小强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同时,社工陪他分析每次复吸前的心理诱因,像拆解数学题般梳理生活中的压力源。原来,小强复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只能通过吸毒来逃避。
如同西弗夫妇用故事和实例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的人生道理,社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小强重新建立健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在社工的耐心引导下,小强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再依赖毒品来解决问题。
三、支持网络:重建人生的温暖港湾
西弗一家通过家庭会议、度假旅行等方式,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家的力量。禁毒社工同样致力于为服务对象编织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了解到小强与家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后,主动与服务对象家属沟通,了解小强的成长过程和家庭情况。原来,小强的父母在他染上毒瘾后,对他感到失望和愤怒,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进一步加剧了小强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社工多次组织家庭会议,让小强和他的父母坐在一起,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在社工的引导下,小强的父母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不足,开始尝试理解和接纳小强。小强也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期望,决心彻底戒掉毒瘾,重新回归家庭。
同时,社工联系社区资源,为小强提供就业培训。根据小强的兴趣和能力,为他安排了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在培训过程中,小强努力学习,掌握了新的技能。培训结束后,社工还帮助小强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让他能够自食其力,重新融入社会。在社工的帮助下,小强与父母恢复了联系,家庭关系也逐渐缓和,他重新回到了温暖的家庭中。
四、永不放弃:照亮归途的星光
西弗夫妇陪伴孩子们走过无数次失败,始终坚信成长的力量。禁毒社工面对戒毒者的反复,也从未言弃。
服务对象小强在戒毒三年后,由于工作压力增大,又遇到了家庭中的一些矛盾,一时无法承受,再次复吸。这次复吸让小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厌恶之中,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辜负了社工和家人的期望。社工得知小强复吸的消息后,没有责备他,而是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给予他关心和支持。社工重新为小强制定帮扶计划,开展心理辅导缓解他的压力。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社工帮助小强分析这次复吸的原因,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起来。这种“跌倒了,我们一起重新站起来”的信念,正是戒毒工作的灵魂。而背后是无数社工如“父母”般的执着守候。
如今,小强已经成功戒断毒品多年。在工作上,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生活上,他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早起锻炼。家庭方面,他与父母的关系愈发亲密,一家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散步,享受着温馨的家庭时光。
从《成长的烦恼》到禁毒帮扶一线,教育与救赎的本质从未改变。禁毒社工用爱与专业,为迷失在毒品迷雾中的灵魂点亮一盏灯,他们或许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母,却以同样深沉的情感与智慧,帮助服务对象跨越人生至暗时刻,重新拥抱生命的曙光。这份坚守,不仅改变着个体的命运,更在悄然间为社会筑起一道抵御毒品的温暖防线。
宝山工作站 严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