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工肯定都有过结案的经历,不知道各位同工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老朱是我作为社工以来,第一个从头到尾完成社区康复整个帮教过程的服务对象。2025年7月,三年的社区康复协议时间到了,现在正在等待戒断审批。康复期间大部分时间,老朱都是很配合社工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专业关系,虽然老朱不算健谈,但也比较愿意和社工说说自己的情况,从这些访谈中也能感受到老朱要和过去划清界限的坚定信念。而且在老朱去年遇到经济纠纷时,也主动来找社工说说聊聊,听听社工的想法。随着他社区康复结束时间的一天天临近,社工和老朱在访谈时感到有些不一样,虽然老朱对社工还是有问必答,但给社工的感觉不像前两年的时候,让社工感到有些陌生。
在遇到这样的困惑后,社工第一时间寻求了督导老师的意见,督导老师在从社工口中了解了老朱的情况后,肯定了社工的疑惑,并认为老朱可能出现了一些“分离焦虑”。这个现象非常实际,也考验着社工专业工作能力。督导老师也给出了建议,让社工可以借此机会,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参加帮教工作以来对象取得的一些成绩和积极的改变。有了督导的建议,社工也在后来的访谈中,尝试和老朱一起回顾了从最开始社区康复签约,到帮教过程中的每次访谈、唾检,再到去年债务纠纷期间的各种事情,社工想通过这样的谈心让老朱感到自己的成长收获,实际也有些效果,老朱听后也是很感慨,和社工也说起了一些旧闻和感想,谈心时候的语气也能感到有些放松,不像之前让社工感到有些紧绷了,可能回忆一些好的事情能让人心态放松吧。
这也让社工想到在临近结案时,可能会有不少像老朱这样的有“分离焦虑”的情况,之前的结案可能因为是半路接手,自己有所疏忽或者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影响,在确实知晓了这个情况下,社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介入:
一、认知重构:社工需要帮助服务对象理解分离是成长和变化的一部分,是正常的生命周期事件,是需要学会接受和适应。
二、情感支持: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表达和处理分离带来的情绪。
三、建立过渡计划:制定清晰的过渡计划,帮助服务对象适应分离。例如,回顾过去的事情,让其意识到时间已到。
四、自我反思:社工应该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分离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影响服务对象。
五、建立良好的结束关系:确保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分离过程是有序和尊重的,让服务对象知道社工始终关注他们的福祉。
结案并不是结束,或者说是另一种开始,在完成结案之后还有三年的回访期,现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不过社区会持续使用这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督导的建议与老朱开展访谈,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老朱重返正常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自强嘉定工作站真新街道社工点 顾俊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