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朱家角社工首次走进小张家。乡下大宅里光线明朗,邻家饭菜的香气在空气中轻轻飘散。开门的是小张的父亲老张——一位身材瘦削、略带精明感的中年男子,他笑着招呼社工及同事进屋。由于社工是小张的第二任对接社工,此次家访由前任同事陪同前往。
张家的客厅寻常却敞亮,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红色沙发与一台老旧电视,沙发旁便是饭厅。社工一行人随意坐在饭厅的椅子上,开启了与老张的初次交流。彼时老张正忙着炒菜,一边翻炒食材,一边与同行的前任同事叙旧,话题从工作聊到家庭,再延伸至日常琐事,最后才提起了儿子小张。
谈及小张,老张脸上总带着无奈,他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全凭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那次家访中,他两次叹气说道:“管不了,也不想管他了。”没过多久,楼梯传来“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放暑假的小张睡醒下楼了。他睡眼惺忪地坐在社工身旁,始终低着头,旁若无人地摆弄着手机。当时刚读初一的小张身形瘦小,仿佛想把自己蜷缩进椅子里,不愿与人交流。
随着家访深入,社工逐渐摸清了这个家庭的难处:老张长期失业,靠经营一家棋牌室维持生计;妻子离异后重组家庭,还育有一个三岁的孩子,老张只能独自抚养小张长大。最让他忧心的是小张的英语成绩,长期徘徊在40分左右,孩子自己对未来的学业也满不在乎。
起初,社工在交流中多以倾听者的身份参与,但看着沉默的小张与焦虑的老张,社工主动尝试与小张攀谈。从热门游戏聊到校园生活,一点点从他零散的话语里拼凑出初步印象。社工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从班级末尾逆袭到前十,希望能给小张带去一些鼓舞。
临走时,社工向老张介绍了政府推出的关爱未成年子女爱心支教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孩子营造更好的课余学习氛围。小张和老张都表现出浓厚兴趣,社工当即帮小张完成了报名。
第二次联系老张时,社工带来了为小张定制的线上辅导计划。老张听得格外专注,不时仔细询问:“网络需要多少速度才够用?”“要不要专门买耳机?”还反复强调:“时间上我们肯定配合。”
配对成功后,大学生志愿者蒋老师每周为小张开展两次线上英语辅导。为了支持孩子学习,老张特意购置了一台平板电脑供小张上网课使用。
有一次社工进行线上巡课时,恰逢课程中途网络出现故障。画面卡顿的瞬间,社工听到老张焦急的声音:“等等,我马上重启路由器!”随后便是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不到两分钟,画面恢复正常,老张在镜头外连忙道歉:“不好意思蒋老师,耽误您上课了。”蒋老师笑着表示无妨,继续授课。社工注意到,小张悄悄瞥了一眼镜头外的父亲,眼神里藏着复杂的情绪。
此后,社工坚持定期家访,与老张沟通小张的学习情况。每次社工到访,老张都会提前泡好茶水、准备好小吃,主动询问儿子近期的进步。
通过后台巡课,社工发现蒋老师的教学愈发用心:她留意到小张虽不愿开麦克风,却常在聊天区积极互动,便专门设计了文字互动环节;察觉到小张对游戏感兴趣,又找来英语版教育游戏,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去年冬天。连续几天,小张上课都显得心不在焉。细心的蒋老师没有草草结束课程,而是耐心询问原因。过了许久,小张才在聊天框里敲出一行字:“最近学习好像遇到瓶颈了,感觉怎么都学不会。”蒋老师没有气馁,反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这恰恰说明你在进步呀。”随后,她立刻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更多互动内容。
随着教学方案的优化,小张渐渐找到了学习节奏:从开始主动开麦克风回答问题,到在共享文档上与老师协同完成练习。更让社工意外的是,老张也悄悄学着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春天来临时,小张的成绩终于有了明显起色——期末线上考试中,他的英语首次考到了60分。蒋老师与小张的线上配对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大四因实习不得不婉拒下学期的辅导邀请。在最后的告别课上,小张对蒋老师说:“Thank you for making learning so interesting.”
事后蒋老师告诉社工,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小张说出完整的英语句子,强烈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更令人欣喜的是,小张主动提出要继续参与项目,匹配新的志愿者:“我想把英语学得更好,将来也许能像小蒋老师这样,用英语和人流畅交流。”
之后与老张的多次面访中,社工总会提起小张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尽管老张嘴上总说对儿子的学习“不在意”,但此刻脸上总会露出难掩的笑容。老张家中情况虽复杂,对孩子的爱却从不含糊,只是藏在细微的行动里。如今,老张已戒断多年且从未复吸,对社工的工作也十分配合。在社工看来,老张的生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小张的学习动力也在不断提升——家庭的良好氛围,不仅能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有力支撑,也能让家中的成年人获得向上的力量。
屏幕连接的,从来不只是师生,更是心与心的桥梁。在数字化时代,像素间流动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理解、陪伴与希望。
作为社工,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转变:不仅是孩子成绩的提升,更是整个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每一根网线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待与努力;每一次屏幕亮起,都可能为一个孩子开启全新的未来。
最好的未来,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点滴积累的成长;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多方携手的守护。在这个项目里的每一天,我都被屏幕两端的温暖打动,也被每个参与者的故事鼓舞。
青浦工作站朱家角社工点 沈洁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