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今年45岁,年轻时因吸食冰毒被处罚,后妻子与他离异,女儿涵涵跟随母亲生活。在之后的日子里,阿杰总是浑浑噩噩,和朋友喝酒吃饭,每每玩到深夜。街坊邻居总带着有色眼睛看他,后来他便搬离了原来的住处,在外租房生活。在找工作时,HR看到“戒毒”记录就婉拒;到了探望日,想和女儿说句关心的话,却总被孩子躲闪的眼神堵回去。周末孩子也只是简单地和他吃个饭,餐桌上永远只有碗筷碰撞的声响,女儿从不愿和阿杰出门。每次阿杰和社工说起女儿,都会哽咽,眼里满是愧疚和委屈。
今年6月,“最好的未来”关爱项目启动,社工第一时间联系阿杰,询问他的意见,阿杰内心是期待的,但是又怕女儿抵触,社工表示愿意帮他和前妻及女儿沟通,就这样,经过社工的一番劝说,女儿涵涵同意和阿杰一起参加“生涯启蒙之旅”、“共读时光”、“心语桥梁”三个活动。
最先打破僵局的是沥江生态园的生涯启蒙之旅。活动当天,阿杰看着其他家庭说说笑笑,他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涵涵则攥着衣角,盯着地上的蚂蚁不说话。在“抓鱼”游戏里,女儿独自一人下水抓鱼,阿杰则在岸上观看,几乎没有交流。直到“采摘桃子”环节,要求父女两人为一组,阿杰为女儿卷起裤脚,叮嘱女儿小心脚下,自己还踮着脚够树顶上的红桃,一不小心晃落了几颗,涵涵下意识地伸手去接,桃子却滚到了草丛里。“我来捡!”阿杰怕涵涵被草里的虫子咬,赶紧蹲下身扒拉杂草,涵涵看着爸爸额角的汗珠,突然说了句:“爸,你慢点,我帮你扶着树。”那是阿杰第一次听到女儿主动和他说话。后来的“制作糕点”环节,女儿主动问阿杰这个蒸糕怎么做,要求阿杰帮助他印字等。活动结束后,父女俩捧着装满桃子的篮子和装着小鱼的桶往停车场走,涵涵甚至主动抓紧了阿杰的衣角——阿杰后来跟社工说,那时候他觉得“心里像被晒暖了,这么久的委屈好像都没了”。
如果说生态园活动打开了沟通的缺口,那“共读时光”的爱心补课,就让父女俩找到了相处的“舒适区”。每周末,志愿者会通过腾讯视频帮孩子辅导功课,家长可以在一旁陪同。阿杰说起初他只是坐在一旁玩手机,直到有一次涵涵做数学题卡了壳,急得眼圈发红。阿杰放下手机走过去,看着题目愣了愣:“这题爸爸以前好像学过,要不要一起想想?”他拿起笔,用自己笨拙的方式画图讲解,虽然中间错了两次,但涵涵却听得很认真,最后还帮阿杰纠正了错误。从那以后,每次补课阿杰都会带个笔记本,把志愿者讲的重点记下来,课后再陪涵涵复习。
真正让父女俩彻底解开心结的,是“心语桥梁”活动。社工让家长和孩子互送礼物,还要附上一段祝福。阿杰又激动又期待,交换礼物那天,阿杰看到女儿的礼物,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他把女儿抱在怀里:“孩子,以前是爸爸不好,以后爸爸天天陪你。”涵涵也哭了,说:“爸爸,我不怪你了,你别再一个人偷偷哭了。”
现在的阿杰,通过社工的资源链接,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给别人看管餐厅,时间上也比较自由,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也不用等到每个周末见面,在上下学的路上阿杰也会和孩子畅谈学校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事。涵涵也变得开朗了,周末会拉着阿杰去公园打羽毛球,还在作文里写“我的爸爸是最好的爸爸”。看着这对父女从沉默相对到笑声不断,我愈发明白:吸毒人员家庭需要的从来不是“批判”,而是“机会”——一个能让他们重新相处、重新表达爱的机会。而“最好的未来”项目,就是用生涯启蒙的陪伴、共读时光的温暖、心语桥梁的真诚,帮他们把“机会”变成了“希望”。
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为更多类似家庭搭建温暖的桥梁,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陪伴,每一个“迷途”的家庭,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最好的未来”。
自强嘉定工作站徐行社工点 樊单佳 供稿







